海归创业始终在路上

2015-07-31 11:06:00    来源:人民日报    

  梁蕃焕

  康睿

  周慧君

  王伯庆

  这是李冠志(右一)特意提供的一张照片,显示2014年6月,他向比尔·盖茨介绍公司的产品。

  2015年5月,施国赞(右二)给合作伙伴出海讲解航海知识。

  7月初的北京,闷热和潮湿是常态。突然响起的电话铃声,打破了困顿的午后。

  “您好,这里是人民日报海外版。”

  “您好,贵报2010年的时候报道过我。那时候我在研究‘简易结构发动机’,现在已经研制成功了,特意来告诉你们一声。”电话那头,略带南方口音的男性声音里,有着掩饰不住的激动。

  一番交流后,记者得知,打来电话的是今年已经65岁的梁蕃焕,为的是完成5年前的一个约定。

  2010年9月18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海归创业栏目的《3500人齐聚一堂》中,报道了梁藩焕与他初具雏形的发动机。5年后,他的发动机已经研发成功。

  梁蕃焕:

  “请你们分享我成功的喜悦”

  徐 婷

  梁蕃焕钻研“简易结构发动机”的初衷是为了有一款中国的发动机。

  梁蕃焕的父辈中有不少内燃发动机方面的专家。他常在家中翻阅关于发动机的书籍。“都是国外的。”梁蕃焕说,“我们没有一款中国人自己的发动机。”

  1990年,梁蕃焕开始着手简化发动机。

  2010年9月,梁蕃焕带着他的“简易结构发动机”,参加了武汉市“2010华侨华人创业发展洽谈会”。当时他已研发了20年,并得到了初期产品。他希望能够在洽谈会上找到合作对象投资。

  正是在那场洽谈会上,海外版记者遇见了粱蕃焕。 当时,梁蕃焕坚定地说:“我相信这个发明会改变武汉的发动机模式,甚至是全国乃至世界的。”

  当年7月,他与朋友创办了武汉凯佩克科技有限公司。他摸索着进入市场,但并不顺利。他打算通过洽谈会让大家理解并相信这个技术。

  但在那场洽谈会上,梁蕃焕并没有如愿地找到投资者。“当时民间的内燃机行业很保守,没有厂家能够理解我们的发动机。”5年后,粱蕃焕如是说。

  2012年,因为来自澳大利亚的合伙人对中国市场的不了解,武汉凯佩克科技有限公司解散了。可是,梁蕃焕的发动机还在继续完善中。幸运的是,武汉精工斯普机电有限公司的邵耀荣也热衷于发动机的研究,于是梁蕃焕带着他的发动机迈进了该企业的大门。

  5年里,梁蕃焕的发动机之路从未停止。2011年,梁蕃焕赴德学习发动机的零部件加工技术。回国后,他用简单的新零件代替了原有的传统部件。诸多改进后,一款中国创造、中国制造的白泵气增压直扫内燃机呱呱坠地。

  2015年7月8日,这款发动机的专利书终于到了梁蕃焕与合作者邵耀荣的手上。梁蕃焕喜不自禁,他拨通了编辑部的电话,想与曾报道过他的海归创业版分享他的喜悦。

  “那份报道让更多人开始理解我的研究。”粱蕃焕说。

  2012年7月5日,本版在《二次创业,从海外闯回国内》的文章中,报道了二次创业的青年海归康睿。当时,他刚刚回国创立了北京钱粮科技有限公司。

  康睿:

  “创业先要创造社会价值”

  张玉芹

  3年后,笔者辗转查到了康睿公司的电话,并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拨了过去,很快电话接通了。尽管第二天还要参加一个答辩,他还是爽快地答应了我们的采访,并和笔者聊了聊这几年创业路上的变与不变。

  商场风云变化,4年对于创业者来说,能够改变的太多。

  2012年康睿的公司接到了一笔20万元的单子,那是他们这一年来唯一的一笔收入。从2013年起,康睿创办的“你定旅行网”开始实现盈利。在没有做任何市场宣传的前提下,截至2014年底,康睿创办的“你定旅行网”的销售额超过了1亿元。而在创业初期,国内电子商务跟全球来比较还处于早期发展阶段。没有多少人能够理解康睿这种创新的互联网模式。几年后,当初不被普遍理解的“大数据”和“互联网+”掀起了新一轮的创业浪潮。

  7月26日,康睿被评选为“2014年度中国十大青年创业新闻人物”。他说,奖项的意义不仅是对过去的总结,更多的是对未来的鞭策与期许。创业对于他来说是一个精神支柱。“我追求对社会价值的不断创造。”

  现在,康睿仍然每天工作18小时。4年的时间眨眼就过去了。但他说,这几年他仍然感到创业是一件令人心潮澎湃的事。在创业的路上,康睿不断地累积着财富,同时也逐渐沉淀着对生活的态度。

  康睿创业几年来最大的感受就是:创业更多的是要创造社会价值。能够不断创造社会价值,经济价值的实现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2011年6月30日,在一篇名为《生命科学领域的行进者》的本版报道中,留美归国的周慧君博士告诉记者,她抱着解开生命奥秘的理想去美国留学研究基因,回国后便创建了国内首家基因检测服务公司——武汉益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她的梦想从此找到了扎根的土壤。

  周慧君:

  “忙碌是唯一的改变”

  张 夏

  从一堆采访过的海归名片中搜寻出周慧君的名片,笔者拨通了电话一说明来意,她就热情地答应了采访。4年了,她的电话、邮箱都没变,唯一改变的是,现在的她为了基因检测技术的发展变得更加忙碌了。

  2014年底,周慧君收到了李克强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外国专家新春座谈会的邀请函。拿着这份印有国徽的邀请函,作为入选中央“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她备感光荣。实际上,能获得这次难得的座谈机会,得益于这两年来周慧君主持的儿童耳聋筛查延伸项目。从 2014年开始,她的公司就承担了武汉市“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的工作,连续两年为超过12万新生儿提供耳聋基因筛查服务。

  “普通家庭对耳聋致残的防范意识不够,导致许多新生儿小时候听力正常,慢慢长大后却失聪了。”周慧君说道。“仅2014年一年,我们就筛查出近300名新生儿属于耳聋‘高危’。”她介绍,比如筛查出一例带有药物性耳聋易感基因的携带者,通过分析可以知道携带者使用哪些药物可能致聋。周慧君激动地说道,她今年在湖北省申请到了一项许可,将在全省29个贫困县为12万新生儿免费开展耳聋基因筛查。

  回访最后,她在回笔者的一条微信中说道:“我希望能靠着基因检测这种先进的健康技术,让更多人幸福地生活。”

  “我常常自嘲,我是中国信息产业中岁数最大的创业人之一。”2010年7月,在本版采访他的《王伯庆:“我的事业应该回到这里”》中,麦可思公司创始人、总裁王伯庆说,“我是一个有着上世纪80年代理想主义与激情的人,我还要将这个事业做下去。”

  王伯庆:

  “每天都做好了失败的准备”

  武英姿

  这个52岁才开始创业的男人,最终坚持下来了,赢得了属于他的胜利。今年他已步入耳顺之年。

  “民营公司做教育管理咨询不是一帆风顺的。”回顾创业历程,王伯庆说,最主要的障碍是教育评价和管理咨询的市场化程度低,本土专业公司的教育管理咨询服务业是基本不存在的,对民营或海归企业的置疑根本上源于大家不习惯这个领域的市场化。“拓荒者要有坚韧精神,我的经验是诚实地去做,专业地去做,时间长了就能化解困难。”

  麦可思公司是在西南财大的一间闲置教室开始的。王伯庆把它叫做“1、2、3,开步走”,一间教室,两部电话,三台电脑。王伯庆当时还以为投资人看好自己的创业。几年后人家老实地说“其实也不是看好你这个创业,你这么大岁数还创业,就是有点感动才冲动地投了。”当时王伯庆已经52岁了,中国高校也没有管理咨询的市场需求。

  现在公司已经具备了能够实现持续增长的财务基础,人员达到170人,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管理咨询产业的领军者。

  “在创业的过程中,其实我每天都做好了失败的准备。我有一技之长和专业积累,创业失败并不意味着生活会出现经济问题。即使创业失败我也不会后悔,但是如果我不创业,我肯定会后悔我没有尝试过。”

  2013年3月25日的《我是“速来超人”》,2014年5月5日的《李冠志:海归博士变身“农民工大哥”》,本版先后对李冠志进行了报道。2012年,李冠志创办了北京涌金冠泰科技有限公司。

  李冠志:

  “创业两年等于工作了十年”

  徐 婷 武英姿

  一年前,李冠志的公司还只有20多人。如今,他的员工已经过百,他的分公司也准备发展到全国各地。

  “夸张一点说,我觉得创业的两年等于工作了10年。”回想创业的这几年,李冠志充满了感激之情。

  2014年,这位“农民工大哥”已经回国创业两年。那时候的他,因为帮助一万多名农民工兄弟找到了工作而得到了身心的愉悦。 去年6月,比尔·盖茨访问位于中关村的微软创投加速器。李冠志作为创始人,向比尔·盖茨介绍了速来网,让他看到了立足于中国国情的创造力。

  在李冠志看来,一部分大学生也想找临时工作。这和农民工的短期工作需求一致。于是,他们将产品扩大到针对包括农民工和大学生在内的中低端短期就业,即兼职。

  一年的时间里,李冠志拿到了几轮融资,公司估值也翻了好几倍。他说:“一定要感恩你的投资人。人家在你什么都没有的时候,凭着你描绘的一张蓝图把资金给你。”

  在问及他是否打算涉猎其他行业时,李冠志说他希望干好本行。“做事情一定要专注,把这事情做透了就很好。”

  李冠志的微信个性签名是:狭路相逢勇者胜。“我曾经是军人。我们在部队时经常说这句话。部队里大家常常要比赛,谁越勇谁就能走到最后。”于他而言,创业就是这样一条“勇者胜”的路。

  2011年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施国赞时,他正处于回国创业的初期。当时,那篇名叫《海外人才眼中的“青岛蓝”》的报道中提到“(施国赞)看到青岛优良的港湾和青岛奥林匹克帆船中心后,他计划把帆船游艇项目从烟台向青岛发展,在青岛建立欧洲帆船俱乐部。”

  施国赞:

  “创业已成为生活方式”

  王亚萍

  4年后的回访,笔者问出了第一个问题:您现在还在创业吗?

  而他给出的回答是:“创业是我的生活方式,永远在路上。”这样的回答似乎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出人意料的是,少有人将创业变成一种生活方式;情理之中的是,在瑞典居住了长达21年、任瑞典中国发展委员会秘书长、在那里有了挺不错成就的他,在选择回国创业时仿佛就已经给出了答案:他喜欢创新, 喜欢接受新挑战。施国赞说,生命的活力在于不断创造新的自我。

  对于后来是否真的按照计划把帆船游艇项目从烟台迁到了青岛,施国赞说,2011年他们在青岛成功举办了世界名人帆船挑战赛,同时成立了德爵帆艇俱乐部。但基于青岛的帆船季节较短,俱乐部在2012年移师南下,落地在深圳东·巽寮湾。目前,他在广东和烟台都有公司,烟台的公司致力于帆船制造,广东的公司是帆船俱乐部。

  虽然4年在创业过程中不算是一个特别长的时间节点,但施国赞表示,如今的创业环境与4年前相比,竞争更加激烈了、对项目的独特性要求更高了,创新成为创业的必须。而海归的背景以及国际化的视野相对来说依然具有优势。

  4年来,施国赞觉得自己最大的变化是心态上的变化:“现在看淡一切了。我充分地认识到,成功由自己定义,人生最基本的要素是快乐。人生的乐趣在于不断创造自己的精彩,享受酸甜苦辣的全过程, 不必在乎结果, 因为结果只有不同,没有好坏。”施国赞说。

  (本版照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陈文韬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