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台湾街巷之维修改造设计
◆维修改造的设计
北京台湾会馆位于前门,这片区域长久以来即是来自五湖四海学子、商贾进京的门户区域,在一片北京四合院的城市风貌中,却也到处点缀着各地方的建筑特色,叙述着各样多彩多姿的“城南旧事”。使得整个片区呈现出系出同源,但各具特色的中华文化多元特征。
台湾会馆前门东路的入口设计即是在这样的认知角度下构筑的建筑语汇,意在呈现出那种源于中原,但历经时代、海洋的洗礼而呈现出新颖但亲切的风华,如今再度回流至这个文化的源头,流淌与回归,使得现在的文化更加璀璨。我们采取的设计手法,是以北京四合院作为视觉背景和主要天际线,但以具有代表性的闽南式山门,扬帆东渡的船队,以及代表南方节气的绿竹,作为都市风貌的对比,来交织传达一个四百年来先民渡大海、入荒陬、拓殖斯土、开山立庙、发枝散叶,为中华文化开启新页的故事。这文化如今又回流中原,在今日之北京,呈现出中华文化多元的魅力以及历史传承的新姿。
进入大门,入口大堂的设计概念,是珠联璧合的含意。以自然、粗犷抽象的线条展现台湾东部海岸线壮阔,以太鲁阁为核心意像,台湾东部岩壁、原木、落瀑等天然元素,周围环绕,呈现宝岛壮丽的风情。
而通往地下室的楼梯,即为中央峡谷,蛇纹石照壁耸立于中,由前后两块同质、同种的美玉组合而成,代表系出同源的两岸文化,在陡峭碧绿的山势下,流瀑蜿蜒而下,隐含着中华文化渊远流长,珠联璧合的历史传承。
大堂右厢通过了两侧竹林与山墙的石板路,进入了云间会馆二进的两个贵宾厅,北方四合院方正大气的空间经验,借景于台湾标志式的风光景致,托显出台湾生活特有的细腻与婉约。茶艺、花布、竹编等台湾传统手艺,乃至于具有时尚感的琉璃、青花瓷的艳丽,共同勾织出台式空间中亲切、雅致的人文气息。
大堂左侧,穿过原木构造的侧墙,进入了餐厅兼休息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整墙面波澜壮阔的海浪壁画,代表了宝岛生活中海洋文化的豪气。在鱼鳞瓦造型墙面和原始森林枝干的吊顶下,海洋与岛屿生活中充满开拓与冒险的豪情壮志彰显无疑。四海游龙,八方云集的移民风情与后方福德禅林结合,运用妈祖和土地公这两位台湾社会最有代表性的神祗,来象征海洋与大地的影响,交互辉映出台湾人特有的性格。
在大堂中间,顺着中央峡谷,绿石照壁而下来到地下一层即是多功能厅。谷底映着浅池、幽谷碧泉,对面采光天井中的亚热带花园,右手侧的玻璃展示柜,共同形塑出台湾现代化的面向。
在这开放式的综合空间中,除了接待前台背景墙的青砖以及11座直通地面的玻璃展示柜洒下的天光外,传统的、北京的、台湾的元素都已化作一个科技的、现代的整合空间。在此,流畅的空间经验取代了庭院深深的秩序派头;地面片片船帆,其下的玻璃光柱,成了序列有层次的展示节奏;有如集成电路板的吊顶延伸至侧墙,成为触控展示屏幕;而弹性、可翻转、或开或掩的隔墙,将空间演绎成多元的舞台,用以演出、展示、讲演,开展台湾与北京的各类交流。我们减少了传统建筑中的象征与标志元素,也减少了装饰面材的繁复,而以简洁、直接的空间布置来叙述台湾时尚的品味,并且大量应用多媒体展示及灯光的科技,使得空间虽小而美,充分展现台湾生活美学以及生活科技的追求。(欧阳新简 中国台湾)
本网独家稿件,如需转载请与我网联系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