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生活手册

北京的台湾街巷——北京的会馆

2012-09-07 10:24     来源:北京的台湾街巷——台湾会馆和台湾映像     编辑:王思羽

    ◆北京的会馆  

  会馆作为一种与中国地域及行业紧密相连的文化现象,最初可以追溯到明初永乐年间。资料显示,从明永乐十三年到清光绪三十年止,北京共举行考试201科,取中进士51624人,而前来应考的举子更是数倍于此。所以每个考试的春天,大量举子涌入北京城,食宿需求大增,应此需求,会馆出现了。当时,为了方便同乡进京赶考的学子或是旅居者在北京住宿以及办事,一些已在北京定居的官员或商人出于同乡之情,筹措资金,购置房产,为这些老乡提供落脚和聚集之处,是为地方会馆之成立。因来投奔的主要是进京的举子,故也称“试馆”。 随着明清两朝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以及科举制度的繁盛,来自祖国五湖四海的定居者们都纷纷在北京建立同乡以及同行的会馆。另外还有一些各省工商业者为维护自身利益或协调工商业务、联络感情、应付竞争等原因,为议事方便而建的“行馆”。 

  据清代杨静亭的《都门纪略》所记,1844 年,北京共有会馆279 所;而到光绪年间,其《顺天府志》记载的全城近250 条胡同中,建有会馆达414 所,涉及18省。这些会馆大多比邻而建,相近的地域形成一个聚落,更有趣的是集中在整个前门及宣南西片,星罗棋布,着实壮观。在地方会馆中就有许多著名的会馆,如多达官显贵的安徽会馆,地势优越的湖广会馆、名戏荟萃的阳平会馆、鲁迅曾居住过的绍兴会馆……每一座会馆的背后,几乎都有一串又一串的故事,诉说着人世的悲欢离合。会馆不仅是异乡士子进京赶考的临时住所,也是这些一百年甚至几百年前的“北漂”们怀揣梦想,开始奋斗的根源之所在。而所有人的梦想与繁华,乡愁与泪水,尽被这些小小的会馆联系在了一起。台湾会馆所在的前门,这条明清以来的天子“御道”,也是无数会馆林立的区域,成为一代又一代羁旅的中国人魂牵梦绕之所在。台湾会馆的故事,正从这里开始……

    连载1 北京的台湾街巷——序

    连载2 北京的台湾街巷——老街情思

本网独家稿件,如需转载请与我网联系

延伸阅读

订阅新闻】 

责编信箱:tsfwzx@taiw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