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生活手册

北京的台湾街巷——序

2012-09-04 10:23     来源:北京的台湾街巷——台湾会馆和台湾映像     编辑:王思羽

北京的前门曾是金中都的近郊。明定都北京后,都城以一条规整的南北7.8公里的中轴线为脊梁建城。北京城沿中轴线分里外三重城垣组成,并设城门9座,居中的正是前门(正阳门),这是京城具有标志性的南大门。前门大街成为南中轴,以“天街”冠名的南北主街,是帝王祭天的御道,是最繁华、最具京味特色的街区,更是京城最主要的商业中心。前门地区于明代开始繁荣,清政府定都北京后,实行“旗民分城居住”的制度。内城房屋一律让给旗人居住,不允许有汉人住宅,旗民分城居住,不得擅自越制。清入关后,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进京应试的士人每次都有上万人,加之康熙、乾隆两朝,修书大盛,来京修书的文人亦随之增多。如此众多的人群,只能聚集于外城,因前门地区最为便捷,各地的官僚、士绅多集中在这里,并竞相成立会馆,故各地同乡会馆林立,为士人的集结、交往提供了理想的公共空间,也为学术的交流、文化的复兴准备了条件。前门于清代盛极。

建于1890年前后的台湾会馆与其周边逼仄的院落一样,在密集的前门地区毫不起眼,但会馆见证的国家兴衰、民族荣辱给两岸同胞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正处在国破家亡的边缘,《马关条约》的签约无疑是雪上加霜,一个名叫汪春源的台湾举人联合众多台湾籍官员上书光绪皇帝,义正词严地表示“全台赤子誓不与倭人俱生”,之后他们又参加康有为的“公车上书”,誓死反对割让台湾。此后的中国饱受列强欺凌,华夏大地山河俱碎。那时的台湾会馆长期无人照料,一片荒芜。抗战胜利后,台湾省旅平同乡会接管了台湾会馆。1985年后正式交给北京市台湾同胞联谊会经营。1987年底,两岸骨肉的手终于能远隔茫茫海峡相握一起,尽述亲情分离之苦。19947月,台湾会馆得到了修复。2009年,原崇文区委、区政府对台湾会馆再次进行全面修缮扩建,不仅保留其原有的清末民居风貌,并且把与之相邻的云间会馆、福德禅林一并作为新台湾会馆统一使用。20105月百年台湾会馆修缮后隆重重张。台湾会馆作为台胞在北京的家,延续了会馆“聚乡情,联旧谊”的功能,同时也为今天在北京发展的台胞提供了一个互相交流、促进发展的平台。同时,在台湾会馆的周边有一个台湾映像文化商务区,融汇了台湾各类商品、小吃以及所蕴含的文化,成为京城百姓深入了解台湾的窗口,同时也为台资企业提供一处发展平台,这里将商业同文化结合,不仅仅是两地经济上的交流,更是文化上的触碰,人们从文化开始了解,由彼此陌生到熟悉,感情日益加深,相互携手建设这一方美丽的家园。

来自两岸的游客每经前门东大街,那具有浓郁闽南文化风格的台湾会馆和台湾映像文化商务区一定会映入眼帘,走一走,看一看,这里的台湾街巷沐着深厚的骨肉亲情,叙说着生动的人生故事,咏唱着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我们祝福两岸同胞促进沟通、心手相握,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一分光、添一分热。感受历史与时代交汇的步履,我们一起走吧。(《北京的台湾街巷——台湾会馆和台湾映像》编委会

本网独家稿件,如需转载请与我网联系

延伸阅读

订阅新闻】 

责编信箱:tsfwzx@taiw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