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传真-大陆新常态经济下的台商处境
多年来,大陆一直是台商投资的最大市场,台商既是两岸经济建设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也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参与者、见证者和受益者。根据经济部投审会的最新统计,台商对全球投资比重最大的地方便是中国大陆,已经达到62.29% ,累计投资金额更高达1,477.1亿美元(截至2015年6月),这个数字接近台湾一年GDP总量的1/3,也超过大陆单一年利用外资的总金额,而且这尚未加计经由第三地投资的金额。
因此可以说,大陆是台商投资的首选之地。原本许多在台湾只是中小型企业,吸取大陆的养分长成极大的规模,例如今年进入世界前500强的8家台资企业中,有5家制造业都是以大陆为主要生產基地,尤其是全球代工龙头富士康(鸿海)在2014年进出口总额可以占大陆比重3.5%,雇用总员工数超过百万人。换言之,如果不是有大陆这样的生產基地,富士康(鸿海)不可能有今日的规模。然最近由于大陆经济结构正在进行调整,进入所谓『新常态时期』(经济成长增速降为7%),再加上世界经济景气不佳,復甦力道不足,连带使得许多台商在大陆正面临着近20年来最严峻的挑战。
笔者长期研究台商,兹将台商当前经营所面临的问题、困难与建议归纳如以下五大方面:
第一,企业转型升级方面。台商永续发展的重要关键就是『转型升级』。这个议题已经在台商圈子喊了好久,然而真的转型升级成功的企业却寥寥可数。原因主要在于转型升级过程中面临了眾多现实问题,一是运营成本升高,包括:生產成本高、用工成本高、融资成本高等,二是税收负担重,三是土地政策和环保标准等衍生高成本;四是每年调整的工资政策,也导致台商面临持续发展的困境。建议大陆政府应採取三项措施协助台商拓展大陆内需市场。一是对以加工出口为主的台商转向内需市场,应在税收方面予以减免或奖励。二是鼓励发展电子商务,对台商放开电子商务的准入门槛。三是支持发展品牌,对台商发展品牌、通路予以融资支持。
第二,土地政策方面。由于受大陆土地政策的约束,台商在转型升级过程中经常遇到土地所有权不清、土地性质变更困难等问题。因此建议大陆政府考虑研拟第二產业转第三產业的土地政策,活化台商工业用地。并希望在同等条件下,让台商优先取得将工业用地开发商业地產、观光工厂等资格,以利转型,这可能也是促成台商能够从二產转三產的重要关键。
第三,招工用工方面。这应该是多数制造业台商担忧问题中的前三名。台商碰到较多的是不易招工,基本工资增长过快,若观察大陆近年基本工资的成长状况可以发现工资十分稳定地以8%~12%上涨,连带使得五险一金的基数不断上调,再加上员工流动率高,使得培训成本大幅增加,同时劳动法的规范严格,连带让劳资之间正处于一种不和谐的状态。
据估计,大陆台资企业给员工缴纳的社保,约占用工成本的40%。随着社会平均工资增加,缴费基数也随之成长,加重了企业和职工的负担,降低了劳动者缴费的积极性。建议大陆政府可以考虑下调五险一金收费标准及基数,将部分社保费作为员工可支配所得或设计让劳动者自由选择社保投保项目。
社保追溯问题造成企业成本大幅上升、员工罢工抗争,造成营商环境的不确定性风险大增,例如去年东莞宝成鞋厂与兴昂鞋厂均遭到员工大规模抗争,最后均以全额缴清解决,据悉他们付出数千万至数亿元人民币之谱,也使得他们考虑缩减在大陆的投资规模。同时各地的追溯标准不统一,让很多台商无所适从抱怨连连。因此,为了有效解决劳资间的冲突与纠纷,社保所存在的问题一定要考虑劳资双方保有选择的弹性。
第四,国民待遇政策方面。台商期望能获得与大陆企业同等待遇,使台商在大陆拥有公平竞争机会。目前台商仍被视为外资企业,很多大陆政府的补贴政策都无法申请,且限制条件颇多。例如在科技领域,大陆政府每年约有6,000亿人民币资金支持,但是台商受身份限制不能申请。另外还有互联网及金融行业准入门槛过高。笔者建议从法律、制度层面研究给予台商国民待遇。
第五,税负方面。大陆税率在亚洲国家中是有名地高,尤其增值税平均税率高达17%,所得税率也有25%。过高的增值税将妨碍大陆内需市场的发展,并容易变相鼓励企业不守法,所得税过高则会妨碍人才流动,尤其是令白领阶层却步。内外资企业进口自动化设备用于生产,要缴纳增值税,较为不合理。笔者建议大陆政府考虑下调增值税税率,提升企业竞争力。
此外,关于台商融资及智慧财产权的保护也是十分重要的问题,虽然台商已有自己的管道处理或保障,但是这些外部成本的增加一样平添企业的困扰。笔者认为大陆台商对稳定两岸关系有其特殊的地位,理当受到两岸政府的重视,尤其过去扮演大陆改革开放火车头的深圳,其中关键的要角便是台商!台商在大陆能永续发展,两岸关系才有持续稳固的可能,建议两岸政府应重视台商问题,适时协商解决,如此方能使台商能够永续发展。(工商时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