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台商杂志&网络

2012台商企业齐聚上交所

2012-06-18 16:58     来源:台商     编辑:王思羽

  从2012年年初台湾大选后,过个年,两岸资本市场特别引人关注。台商企业一一敲开上海证券交易所(上交所)上市大门。过去台商想在大陆A股上市,被视为比登蜀道还难 ,尤其在上交所主板上市更是凤毛麟角。除了晋亿实业(601002)在2007年1月26日上市后,随后几家台商企业都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深交所)的中小板与创业板上市,一直到环旭电子的上市,间隔了5年的时间。 

  除了环旭电子(600231)在2012年2月20日上市,怡球金属(601388)也紧随其后,在4月23日登陆上交所,而宏昌电子(603002)也在5月18日上市。台商企业在2012年齐聚上交所上市,成为近来台商圈议论的焦点,已成一股风潮,对很多台商企业来说,过去感到遥不可及的事情,打开这一扇门似乎已近在眼前。在大陆投资经营多年的台商,有机会透过资本市场展现其企业价值;同时,上市也解决了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更进一步为企业在大陆转型升级,提供新的动力。   

  表现不俗  

  从几家在上交所的台商企业募资规模来看,环旭电子募资7.73亿人民币,怡球金属募资创下新高12.78亿人民币,宏昌电子3.6亿人民币。晋亿实业早期上市也募资了8.67亿人民币,这不仅解决了台商企业在大陆发展所需资金瓶颈问题,让企业规模随着上市新增募资投入,也进一步扩大,更提高了企业竞争力。    

  从以上各家上市台商所募集的资金数量来看,在上交所上市的台商募资规模普遍高于在中小板与创业板的台商企业。如已在深圳中小板成功上市的沪士电子,募资规模创下12.28亿人民币的新纪录,早期也曾规划在上交所的B股上市;虽然深交所也有主板,但台商企业想在上交所主板上市的意愿仍然最为强烈。   

  而台商企业在上交所上市后的表现,一向以管理见长,而受到市场投资人的长期关注。最早在上交所上市的晋亿实业,在上市之初,2007年营收才12.77亿人民币,而2011年营收已达27.03亿人民币,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虽然获利受到影响而波动,但营收却没有出现衰退,反而较上市时成长超过一倍。当时在晋亿上市时申购新股的投资人,每股4.26元人民币持股成本,由于台商上市公司较偏爱送红利,至今累积分红每股达0.49元人民币;2011年一度因高铁题材吸引众多机构的追捧,最高曾达到31.86元人民币;至5月17日收盘价12.46元人民币,累积投资报酬率仍达192%,显然晋亿没有让当初参与新股认购的投资人失望,也为后来在上交所上市的台商企业,树立了一个好的形象与标杆。   

  倍受关注   

  尽管大陆证券市场经历过2006至2007年那一波大涨行情,5年来的沉淀,目前正处于市场最低迷的状态,上交所日平均成交值都还能维持在700~800亿人民币左右的水平。显示大陆资本市场,比起亚洲区其它市场,交易仍然最为活跃;从2012年在上交所上市的台商企业上市首日表现来看,环旭电子换手率达到93.78%,怡球金属也有83.33%,5月18日上市的宏昌电子更在大盘重挫的情况下,换手率达到86.1%,收盘比发行价大涨137.8%。   

  宏仁集团总裁王文洋先生在上市前酒会致辞时,用惊讶的语气,对大陆投资人予宏昌电子超额认购达800多亿人民币,中签率仅有千分之三,提了多次「感恩」的字句,答谢投资人对他的支持,可见台商企业在上交所上市倍受市场关注与追捧。除了上述四家透过新股发行上市的公司外,厦华电子(600870)成为首家被台资购并的上交所上市公司,控股方为华映视讯(吴江)有限公司,持有27%股权,成为厦华电子的第一大股东,也为台商要进入大陆资本市场除了新上市外,也打开另一条路径。   

  大陆资本市场规模也随着金融市场开放而不断扩张,投资机构也逐渐壮大,近来更将QFII额度扩大至500亿美元,而上交所更有机会在上海金融中心建设,以及长三角金融一体化的发展条件下,跃升为亚洲甚至全球的重要融资中心,这也将是吸引台商企业选择在上交所主板上市主要条件。选对了上市地,也关系到企业未来的发展,更是展现企业价值重要的因素之一,尤其面对大陆庞大的内需市场,就地募集人民币,有大陆资本市场这一股力量,将有助台商企业在大陆的长远发展。

  台商企业在2012年齐聚上交所,成为近来台商圈议论的焦点,已成一股风潮。在大陆投资经营多年的台商,有机会透过资本市场展现其企业价值;同时,上市也解决了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更进一步为企业在大陆转型升级,提供新的动力。(陈宏烈)

延伸阅读

订阅新闻】 

责编信箱:tsfwzx@taiw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