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品牌“黏性” 让顾客消费“成瘾”
任何营销活动,无非要达到两个目的:一是增加客户数量;二是增加消费频次。重复消费的关键是让消费者对品牌或对产品产生一种“黏性”依赖,形成“成瘾性”消费,变成品牌的忠诚型顾客。
每天,有10亿瓶可口可乐被喝掉,有4000万个汉堡包在麦当劳被吃掉,有82万人光顾迪斯尼专卖店;每秒钟有1252杯立顿热红茶被饮用,有119罐立顿冰红茶被消费,有3600杯雀巢咖啡被喝下;万宝路每年在世界上销售香烟3000亿支,用5000架波音707飞机才能装完,世界上每抽掉4支烟,其中就有一支是万宝路……这些庞大数字的背后传达出两个信息:该品牌有众多的拥趸者;该品牌的消费者是重复购买的忠诚型消费者。
任何营销活动,无非要达到两个目的:一是增加客户数量,消费群体的增加意味着销售量的增加;二是增加消费频次,在消费群体无法增加的情况下,让消费者增加消费频次,形成重复性消费。重复消费的关键是让消费者对品牌或对产品产生一种“黏性”依赖,形成“成瘾性”消费,变成品牌的忠诚型顾客。
美国研究人员曾拿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对67名消费者做了一个试验,让受试者在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之间选择。当蒙住眼睛时,发现他们更喜欢百事可乐,但是当在喝之前看到公司商标时,3/4的人更喜欢可口可乐。研究人员扫描了实验对象在测试过程中的大脑,发现可口可乐商标引发了与行为控制有关的活动——回忆和自我形象有关的大脑部位的剧烈活动;而百事可乐尽管对大多数人来说口味更好,却几乎没有对这些部位造成影响。
品牌这个无形的,看不见又摸不着的“东西”居然会对消费者产生如此微妙的结果,是依赖于消费者对品牌的一份独特感情,这种感情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消费者会用不断购买的方式进行情感宣泄。只要让消费者对你的品牌产生依赖性,那么你就获得了一件制胜利器。
“成瘾”秘密之一:
高回报,造依赖
“海底捞”无疑造就了餐饮业的神话。在过去的两年里,海底捞异军突起,以其独一无二的被消费者调侃为“变态”的优质服务,完全俘获了“见多食广”的大陆食客。
从停车场开始,客人就进入了“海底捞”的气场,佩戴规范的保安敬礼致意,态度细心地为客人停车。为保证客户体验,海底捞制定了一整套的流程,从顾客等待时免费提供小零食和水果、擦皮鞋、美甲、上网服务,到顾客入座后,为顾客送上围裙、手机套等,再到就餐期间,服务员不时递上热毛巾,添加茶水,对戴眼镜的客户要送上眼镜布等,这些细致入微的服务让你享受到其它店享受不到的附加值,甚至,连等待也会变成一种享受,难怪即便排队也要来这里吃一餐。
海底捞用给予顾客高的附加值感让顾客形成“成瘾性消费”,虽然高附加值会给企业带来高的成本,但顾客的“成瘾性消费”却让商家赢得了细水长流的利益。
除了消费者乐意的成瘾性消费外,还有一种成瘾性消费是建立在行业垄断基础之上,消费者无法做出基于自身喜好的选择,而是被动性“成瘾”。例如,以技术标准形成垄断的微软软件。
无论微软让大陆消费者成瘾是主动谋划还是顺势而为,它都是大陆消费者背后那个最大的赢家。微软进入大陆采取了两步走的方式:当市场份额较少时,无偿或以较低价格提供系统软件,虽然盗版的存在让微软没有获得相应部分利益,但随着微软占领率的提高,从某种程度上还是抑制了竞争对手进入,为消费者的成瘾性消费埋下伏笔;当市场份额达到垄断时,微软则靠出售软件赚钱(如办公套件)。当所有的竞争对手消失后,微软可以借机垄断大陆市场,赚取超额利润。因此,盗版并不是微软最恐惧的,有竞争对手也不是最恐惧的,最恐惧的是年轻的消费者开始接受其它软件,学校取消了微软课程。当有一天,消费者说,用不惯微软软件,其它的软件更好用,那么,也就意味着微软是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了。
“成瘾”秘密之二:
创享受,设诱惑
美容美体、水疗SPA、养生纤体等一个个打着“美丽经济”旗号的产业,在几年间风靡大陆。
这些产业都有一个特点,以会员制为其营销模式。这种模式带动了这个行业的“成瘾性消费”观。首先,会员享有特殊待遇:项目和产品的优惠、各种非盈利性活动、更多尊贵的待遇、礼品回馈等——一旦你成为会员,你会“享受”到各种利益。
然而即便你不是会员,但只要你体验过了,你成为会员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人们往往会有这样的感受:接受享受易,放弃享受难。现代人所承受的压力不断增加,亚健康群体也在快速递增,走进美容院,美容师无微不至的呵护、放松惬意的氛围,充分调动了你的“五感”,令身心顿感舒畅。若你本身属于亚健康人群,刚好肩颈平时就感觉到酸痛,背部可能也常感到不适,那么,经过专业的按摩,不适部位或多或少都会有些改善,或者,你因种种压力情绪欠佳,要给自己一个释放压力的出口,此时,无论从生理上还是心理上,你都会得到格外的享受。这些利益又是消费者真真切切所体会到的,“成瘾”也就顺理成章了。
“成瘾”秘密之三:
扎圈子,搞崇拜
有这样一群消费者:他们对所钟爱品牌的方方面面都了若指掌、津津乐道,自认为对这一品牌的产品最有发言权;他们对品牌的忠实犹如宗教信徒般虔诚;他们有意和其它品牌的拥护者区别开来,甚至对其他消费群嗤之以鼻;他们为自己设立了种种清规戒律,自我约束,为的是和品牌倡导的价值体系相匹配、靠近;这群信徒同时也是传教士,将该品牌提供的一系列满足,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不遗余力地向其它消费者推介。用营销术语讲,这就是“品牌崇拜”。
今天的奢侈品牌就已经名副其实地成为了最具影响力的宗教品牌——许多消费者对于奢侈品牌的痴迷达到了不可理喻、无可复制的地步。
每个品牌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化的个性和气质,归属于这一品牌消费者阵营的人,一定和该品牌“志趣相投”。在社交场合,不必等对方递上名片自我介绍,只需上下打量周身穿戴佩用的品牌,就能把他的身份了解得八九不离十。因为品牌就是人的社交身份证。
或许从对方的座驾便能将身份、个性剖析得鞭辟入里。如果他开着一辆法拉利,那么他一定是好动分子,喜欢活泼多变的工作环境和新鲜饰物,对高科技有浓厚兴趣,他们喜欢发表意见,从不掩饰自己的野心;如果他是奔驰的主人,可能风格务实、家庭观念很重,是企业老总和政府机关领导人;开Volvo的人一定生性稳重,理性而低调;Jeep的追随者会冒死硬把Jeep开上欧洲最高的阿尔卑斯山;悍马的捍卫者会野蛮地把悍马从山上一路冲下来;哈雷机车的狂热者全身赤裸,巨大的哈雷标志纹满全身……品牌将各消费群体在心理层面区分开来,品牌也能表明各个群体分属于哪个经济阶层,品牌用个性鲜明的品牌文化以及花样翻新的会员活动,形成一个共同生活方式的圈子,圈子里的人因为共同的消费更容易找到话题,更容易沟通。这个圈子也许象征着某种身份,也许代表着某种共同的价值观,这种认同感也会推动这个圈子越来越大,让其消费者形成一种强烈归属感,从而形成“成瘾性”消费。(刘醒)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