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陆孵化台鳅的台湾人朱政光
本地泥鳅野生资源逐年下降,养殖陷入种质退化(长不大)、病害增多等困局。这两三年来,台湾泥鳅以“个体大、病害少、生长快速”等优势在大陆一跃成为了明星品种,吸引着众多养殖者纷纷参与到其育苗和养殖的行列中来。
位于广东省珠海市白蕉镇丰洲村的禾丰水产种苗场,去年年底也开始做起了台湾泥鳅苗的孵化和培育。禾丰的特别之处,是专门聘请台湾技术员朱政光坐镇苗场,孵化所用的台鳅种鱼都是朱政光在台湾精挑细选后才带到大陆的。目前,在大陆真正从事台湾泥鳅培育技术活的台湾人只有两个,而朱政光就是其中一位。
讲述台湾泥鳅由来
朱政光来自宝岛台湾,高高的个子,皮肤黝黑,带着眼镜。他的家乡,正是时下大陆养得火热的台湾泥鳅的来源地——台南县官田乡。很多人会以为,台湾泥鳅在台湾应该有很大的养殖规模,但其实不然。据朱政光介绍,台湾泥鳅是经当地养殖者不断改良而来的,尽管到现在这种大种泥鳅在台湾已有30多年的养殖历史,但也只是官田方圆20公里内有养泥鳅。“台湾地域小,对泥鳅的需求量也很有限。每天的需求不过5000斤,一年的养殖产量还不到100万斤。”朱政光估算。
“泥鳅苗的标粗不但要场地够大,还要耗费大量精力。”朱政光告诉本刊记者,大约从10年前开始,为了节省成本和场地,台湾的所有泥鳅苗场都只卖水花了,养殖者拿回水花自己标粗再进行养殖。据了解,目前在大陆,台湾泥鳅育苗成活率普遍很难超过两成。朱政光告诉记者,在台湾,台湾泥鳅从水花培育到寸苗(3.3cm/尾),成活率可以轻松达到6成以上。
在台湾,台湾泥鳅的规格分得很细:水花;寸苗,3.3cm;红龙;猪公饵,8~10cm;小鳅,12~15cm;中鳅,15~20cm;大鳅,大于20cm。据悉,台湾素来有用“神猪”祭拜天地神灵的风俗,“猪公饵”就是专门拿来给“神猪”吃了撑体格和长膘用的。
把种鳅带到大陆孵化
朱政光30多岁的时候原是从事观赏鱼孵化的。当时要不断地从大陆买小泥鳅给观赏鱼吃,但后来发现野生的小鳅逐年减少,越来越难买到了。于是,他干脆改行贩卖起了泥鳅。由于身边很多人都在做泥鳅的孵化和养殖,耳濡目染加上本身就有观赏鱼孵化的技术底子,朱政光自然而然地就很快掌握了台湾泥鳅的孵化关键技术。
本地泥鳅野生资源逐年下降,养殖陷入种质退化(长不大)、病害增多,职业的敏感让朱政光看到了台湾泥鳅在大陆的发展前景。前几年,他辗转去过湖北和广东潮州,开始尝试在大陆发展台湾泥鳅养殖。2013年11月,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禾丰水产种苗场的负责人黄友胜。两人深感投缘,于是一拍即合,朱政光决定以技术入股的方式与黄友胜合作,在珠三角共同推进台湾泥鳅养殖。
经过在珠海的实地考察与孵化试验,朱政光发现珠海的气候比较稳定,环境条件与台湾非常相似,很适合台鳅的孵化。随后,黄友胜马上把原来用于孵化和培育罗非鱼苗的车间通通按朱政光的技术要求改成了台鳅孵化车间。
2013年12月,朱政光又从家乡来到了珠海,和他一同抵达的还有600斤台湾泥鳅种鳅。直到年底,朱政光用这些种鳅孵化出了3000多万尾水花,卖出了1000多万,剩下的培育出了600多万寸苗,寸苗一开卖就被抢购一空。今年年初,朱政光又孵化出2000多万尾水花,培育的寸苗已经卖了300多万尾,剩下的500~600万尾寸苗也已被预订。今年2月,朱政光又从家乡带来了700斤种鱼。
本刊记者此前了解到,目前大陆的大部分台湾泥鳅苗,主要是从台湾拿水花回来标粗,或者把台鳅苗养大后自己留种再孵化出来的种苗。朱政光告诉记者,经过长途运输的水花成活率很低,例如把水花从台湾运到珠海,至少要30个小时长途运输,成活率和质量没法保证。这就是他为什么要千里迢迢、不辞劳苦地把亲鱼带到大陆来孵化的原因。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