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商情快递

“丛林法则”致混战 电商寡头时代登场

2015-02-02 13:16     来源:经济参考报     编辑:赵燕

  近日,淘宝与工商总局就电商售假掐架引发多方关注,尽管最终双方“握手言和”,但中国电商业在爆发式增长、“野蛮”式发展过程中所呈现新动向和一系列问题不得不让人思考:在用户战、价格战、物流战、品牌战、资本战等各种“明争暗斗”之下,中小电商运营成本节节高升甚至不堪重负卖假货,大电商BAT(百度、阿里、淘宝)携“用户”令诸侯不断上演烧钱游戏,快速瓜分天下并呈三国演义之势。在“丛林法则”下,中小电商能走多远究竟应该怎样自我救赎,大电商攻城略地筑起互联网时代的“柏林墙”对消费者和行业发展是福是祸?

  运营成本看似轻实则重

  中小电商日子不好过

  对于电商而言,低价、省钱,一直是其在与线下传统零售业竞争中频繁使出的“杀手锏”。不过,随着竞争加剧和运营成本不断提高,中小电商的日子正越来越难过。

  从“双十一”“双十二”到“滴滴红包”“1元门票”,纵观电商“江湖”中各种网络营销推广,均不会离开低价这一基本要素。据艾瑞咨询机构统计,48%的消费者选择网上购物的原因是价格因素。

  南京智儒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朱逸认为,电商与传统零售最大的区别在于其没有实体门店。这样一来,至少人工、租金、折旧摊销、水电气费等费用都省了,从而为低价提供了可能。

  90后淘宝店主陈梦经营一家外贸服装店已经5年。在她看来,网上东西便宜主要还是供应链被“短路化”,中间运营成本被缩减。陈梦说,她更愿意开网店,一是相比实体,毛利更高;二是“永不打烊”的网店可以实现24小时即时交易,这样她才能兼顾在南京大学审计专业的研究生学习。“但现在生意越来越不好做,新对手的威胁、奇葩买家的刁难……这些都需要投入大量人力成本,此外参与‘直通车’、‘钻石展位’、‘聚划算’以及微博、微信公众账号等营销花出去的银子也不少。电商成本看似‘轻’,实则‘重’。”

  中银国际2014年发布零售业研究报告称,无论国内外,电商费用率在业态初期远远高于传统零售。有数据显示,近几年传统零售业平均综合毛利在20%左右,净利润率在4%左右;电商的平均综合毛利多在10%以下,净利润率则为负值。

  “电商不是没有成本,而是产生了新成本。”华泰证券零售行业研究员许世刚说,对于垂直电商,至少需要承担物流配送、技术研发、广告销售等费用。平台电商的成本还包括平台交易撮合成本、获取新用户的成本、门户的营销推广、订单履行费用等。“电商经历了10年爆发式增长后,网购用户增速放缓至20%以下,流量红利锐减。未来电商价格弹性空间变得十分有限,电商成本也在水涨船高。”

  明争暗战玩“烧钱”游戏

  资本对垒实为“占坑”

  从2012年京东商城宣布“三年零毛利”并剑指苏宁电器、国美电器高调宣战开始,电商价格战逐步升级为“烧钱”大战,特别是2014年以来,以BAT和细分行业龙头电商为代表的企业凭借资本优势频频跑马圈地,并购和参股的动作不断,几大战略阵营初步成型,电商细分市场进入战国时代。

  近来,“快的打车”已经完成D轮6亿美元融资,投资方是阿里资本、老虎基金。相比之下,其竞争对手“滴滴打车”早已完成包括腾讯产业共赢基金在内的新一轮7亿美元融资,开始大规模“烧钱”发红包推广专车。

  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至2014年,平均每年都有10多家B2C电商企业获得超千万美元级别的融资。

  “‘快的’和‘滴滴’在明争,阿里和腾讯是暗战。”南京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吕伟说,巨头们的染指使得原本竞争激烈的细分电商市场变得更加风声鹤唳,而巨头们也因此骑虎难下、泥足深陷,任性“烧钱”之后,还有“骨感”的现实必须面对。

  真格基金创始人徐小平说:“互联网上的竞争成本很大,经过几轮洗牌,九成的中小电商都死了。”

  翻看上市电商年报,阿里巴巴2014财年收入约525亿元,其中国内零售占85.96%,市场营销收入增速放缓、占比减小已是大概率。2014年三季度,腾讯净利润56.6亿元,环比下降3%,业绩略低于预期;京东净亏1.64亿元;去哪儿网继第二季度净亏4.22亿元后,第三季度又亏5.66亿元;迅雷上市半年股价几乎被腰斩。

  看来电商们不是钱多了才开始“烧钱”,电商们坦言,资本对垒实则是为“占坑”。“有了‘坑’再谈盈利。”吕伟说,目前,滴滴和快的“烧钱”效应已经初显,移动互联的入口几乎垄断,用户习惯基本养成,随着用户粘性进一步增强,电商终将脱离这种不健康的经营发展行为。但短期来看,国内电商还难以摆脱“砸锅卖铁”用利润换取客户流量、“赔钱赚吆喝”的怪圈。

延伸阅读

订阅新闻】 

责编信箱:tsfwzx@taiw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