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商情快递

台湾电商“登陆”有“机”可乘

2013-01-18 08:58     来源:你好台湾网     编辑:王思羽

  中央电视台2012年年度经济人物的颁奖晚会上,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与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打了一个“昂贵的赌”——10年后,如果电商在中国零售市场份额占50%,王健林需要给马云4.5亿元(新台币,下同),如果没有达到,则反之。

  “今天,形势变了,”马云认为,“新经济的崛起,意味着大陆经济转型升级的契机已经来临,意味着传统、保守、封闭的商业模式大船的沉没”。

  说这话的马云自信来自这4.5万亿交易背后的消费特征——网购主力军是25到35岁的年轻人,而这正是未来消费的实力人群;三四线城市以下地区60%以上的消费增长速度,要远远高于作为传统消费主力的一二线城市不足40%的消费增速。

  反观台湾,根据台湾经济部门的数据,台湾约有1400万上网人口,但只有700万人在网络付款购物,虽然网络消费成长速度快,但是大部分流向Yahoo、PChome等大型网络商城,小型网站经营非常辛苦,主要原因就是在台湾只能做700万人的市场。

  面对大陆如此之大的市场需求,对岸的电商们,你们怎能耐得住寂寞?

  市场:大陆电商“野蛮生长”,吸金有道

  “真没想到11月11日‘光棍节’如此火爆!”80后白领小李纳闷地说。2012年11月11日前,“抢购”、“秒杀”、“半价”、“零元”等字眼铺天盖地充斥在短信、邮件、网页广告上,无一不在招呼你在11月11日,“光棍节“这天去购物。

  “光棍节”这个说法已有几年。白领小孙说,2000年他在一所理工科大学念书,男生较多,“光棍”之类的自嘲颇为流行,日期带“1”的日子也被奉为自己的节日。那个时候“光棍节”还有大小之分,1月1日是“小光节”,11月11日便是“大光节”。自嘲之余,更多的是希望自己能摆脱单身,没人会真拿这个当成节日来过。

  这样一个日子如何演变成购物节?白领小杨认为,商家喜欢借节日开展促销,电子商务更奉行“有节过节、无节造节”的节日营销。2011年11月11日,6个“1”百年一遇,加上相亲节目走红,“光棍节”一下子火了,让大陆以淘宝网为首的电商们看到了商机。11月本属一年中的销售淡季,电商们正是依附于这样独特的网络文化,将“光棍节”炒作成了反季节销售的高潮。

  之后的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11·11”购物狂欢节当天,天猫和淘宝通过支付宝完成的总销售额达到869.5亿元。12月4日,阿里巴巴宣布截至11月30日,淘宝+天猫平台年交易额突破45000亿元。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1年大陆各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82.8万亿元,这个数据相当于整个大陆消费品零售总量的5.4%。2012年,电子商务势力“井喷”,对消费市场的“蚕食”能力相当惊人。

  提醒:行内水深投资需谨慎

  巨大的市场势必引得群雄逐鹿,电商在2012年实现井喷之后,越发白热化的竞争让各种隐忧也逐渐浮现。8月14日,京东商城率先挑起价格战,随即苏宁易购、国美网上商城也宣布大幅降价,“电商三国杀”正式开启。

  但可惜8月16日,电商大战的结果陆续出来,电商混战首日降价商品数或不足5%,这也就意味着这场之后被称作“无底线”的价格战最后被证明“只打雷不下雨”,轰轰烈烈的价格促销本以为可以透支消费者的钱袋,事实却是透支了电商企业的信誉。

  更重要的是,电商价格战带来的直接效应可能就是洗牌。如果按照电商大佬们的诡辩理论,参与价格战是电商保持自身知名度和市场份额的必备渠道,那么那些无力进行价格战的电商平台,势必会在一轮又一轮的价格战争后销声匿迹于电商市场。电商行业内流传着这么一组有趣的数字,足以引以为鉴:京东商城毛利率不过7%~8%,而美国亚马逊的毛利率基本稳定在20%以上。数据似乎昭示着价格战将给国内电商们带来更严重的亏损。但现状却在貌似亏损的方向上越走越远。

  除了价格上的较量,影响电商业绩发展的因素还有支付、物流和售后服务三大内容。这些,考验的不单是入行者的智慧,还有腰包里的“资本”。

  鉴于上述压力,如果心痒的你想加入2013年大陆电商行业的逐鹿,那国内某电子商务高层人士的一席话,不妨先听一下:电商间洗牌的逻辑就是看谁支撑不住最先倒下,奉行“剩者为王”。

延伸阅读

订阅新闻】 

责编信箱:tsfwzx@taiw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