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人生活中的“台湾Style”:开创消费新风
早上8点40分,从事金融投资业的小魏冲进复兴门的“永和大王”。豆浆、油条、煎蛋,是他最喜欢的早餐组合。
下午,在公司附近的“上岛咖啡”和客户见面。因为价位适中,这里是小魏的“据点”之一。晚上7点,下班后的小魏会前往离母校中央财经大学不远的钱柜KTV参加聚会,欢唱之余还把晚餐解决了。
这是小魏习惯了的生活方式,但他并没有意识到这一天已打下多次“台湾Style”的标签。1987年10月两岸开放探亲以来,随着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台湾商品、台式服务也逐渐进入大陆民众的生活,有的还引领潮流。
从1995年开始,台湾的钱柜、麦乐迪KTV等进军上海、北京。“2003年学校附近开了一家,同学们过生日、聚会经常选择去钱柜唱歌,感觉热闹时尚,许多美好记忆都和它有关。”酷爱唱歌的白领唐艳说。
开大陆消费新风的另一台湾行业是大部分新婚夫妇的“必选”之一——拍婚纱照。维纳斯、费加洛、巴黎婚纱、薇薇新娘、米兰新娘……老北京人王英丽还记得西单“婚庆一条街”全盛期台湾影楼遍地开花的荣景。
她说,在橱窗的样片里看到新人身着华丽的婚纱、礼服,仿佛电影里的男女主角,觉得时髦极了,“老三篇”(新郎和新娘半身照、全身照和新娘半身特写照)立马相形见绌。
如今,台湾婚纱影楼一枝独秀的局面已不复现。“2008年前,几乎每一天我们的四家门店都是天天有人排队,2010年后就没那么好了。”2004年到大陆开店的纽约纽约时尚婚纱摄影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玲惠说。
比返乡老兵先行一步进入大陆的是台产影视剧。1984年,台湾影片《搭错车》率先被引进大陆,“酒干倘卖无”传唱一时。而1990年上映的《妈妈再爱我一次》在票价不过1到3元的年代,不仅创造了逾两亿元的惊人票房,更引发大陆众多观众“集体飙泪”。
湖南“80后”妹子王静对台湾影视最深的印象来自《婉君》《梅花三弄》等琼瑶剧。她说:“缠绵悱恻的台剧算是一代人的爱情启蒙,连情书都一度流行月朦胧鸟朦胧体。”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