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商东莞谱写“拓荒记”:20年发展轨迹研究
近20年来,台商足迹已遍布东莞的各个角落,他们的故事还在继续。在《城事》这一章节,将与您一起见证台商与东莞这座城市的交流互动、共存共荣。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莞还是一个有着乡野图景的农业市,投资环境也远不如今天这么理想。
从1987年起,台湾正式开放民众到大陆探亲与投资,这促使当时在岛内受成本挤压的第一批台商来莞。
在这第一批台商当中,不乏传统制造业以及现代服务业。正是他们的带动下,今天的东莞才成为台商在大陆投资最密集的地区之一。近20年的发展轨迹,台商在东莞谱写了一部拓荒记。
台商投资大陆第一波浪潮
1987年,这是一个让很多在东莞的台商终生难忘的历史节点。
这一年11月,台湾决定开放台湾同胞赴大陆探亲。两岸长达38年之久的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
此时,大批台湾制造业在岛内面临着人力、土地成本上升,经营无以为继的困局。以此为突破口,台商投资大陆数量逐步增加。
1988年7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鼓励台湾同胞投资的规定》,进一步促成了台商投资大陆的第一波浪潮。
受1990年台湾股市崩盘影响,许多台商登陆大陆,把沿海地区作为加工出口基地,以“台湾接单——大陆生产——香港转口——海外销售”的模式,大量转移岛内以轻纺为代表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
东莞位居深圳广州之间,具有便捷的海陆交通。很自然成为台商进入大陆的最重要一站。
直到今天,东莞台协第八届会长叶春荣仍然忘不了第一次来东莞的情景。
头顶行李,坐在轰鸣的拖拉机上,沿路放眼四周尽是一片片的稻田。下了车后,石碣“要什么没什么,吃个饭也要回石龙”。
叶春荣很纠结,当时自问:“有必要来这里投资吗?”当时是1989年。叶春荣第一次踏上东莞,为岳丰电子选址进行考察。
“那时候去一趟东莞真是路途艰辛。”叶春荣感叹说。去石碣,他要几经折腾,先坐飞机到香港,过深圳,从深圳搭火车到东莞石龙火车站,下车后因没的士,从石龙坐拖拉机到石碣。
但石竭镇领导的热情,让叶春荣燃起了投资信心。“把我们当作贵宾一样接待,很希望我们来投资。”
叶春荣细想,反正是来料加工,厂房是低价租的、人工又好找且便宜、设备器材投资不大。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叶春荣在石碣成立了岳丰电子。
跟随制造业初探东莞的,还有最为敏锐的企管公司。
台湾先锋品质管制学术研究基金会董事长叶斯永,亿鑫国际企业管理顾问集团执行长许世凭,先后在1990年、1993年来到东莞。
许世凭当时怀揣10万元人民币,只身来莞。
叶斯永、许世凭等台商,可谓涉足东莞现代服务业吃螃蟹的第一批人。
找上下游配套企业太艰难
比叶春荣稍晚些时候,1991年,林志猛来莞设厂。
1990年台湾股市崩盘,林志猛所投资金一夜归零。更为关键的是,在台制造业受到人力土地等成本挤压,生存空间有限,林志猛所从事的徽章礼品行业,尤其依赖人工,受到极大的冲击。
和其他台商来莞一样,林志猛来东莞是缘于台商内部的“牵线搭桥”。
当林志猛不得不考虑将工厂迁移至另一个地方时,他曾经考虑过菲律宾,“但是菲律宾的工人全部说英语,担心今后管理上不好沟通。”因此,他将目光投向了大陆。“同文同种,而且又近嘛。”
林志猛盘算来大陆看一看投资环境。此时,刚好一个生意伙伴来樟木头看过,问他“要不你也来看看”?
这一句无心之语,牵起了林志猛和东莞的不解之缘。
1991年,仅仅来樟木头实地考察一次,林志猛便决定带着在台湾的所有身家来莞,包括台湾厂的旧机械,仅有的10万人民币。
来到樟木头后,林志猛成立了东莞乔丰徽章礼品有限公司。
1991年的樟木头,投资环境还处于萌芽状态。租厂房时,因为没有建好的厂房,林志猛看来看去,最后只好租用了做水磨石的一个报废厂房。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