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国际软件学院,大一(国防生),男生,18岁
F:医学院,大三,女生,23岁
T:尚重生教授
E:清华、北大进校生的素质不比哈佛大学的学生低,但是为什么几十年以后,这些学生取得的成就差别很大呢?有学者分析说,中国的大学体制中,学生进校伊始就被引入不同的巷子里,即大家被分到不同的专业。而国外的大学,进校要先进行两年的公共课学习,等学生找到自己学习的方向后,才开始分专业学习。
我是工科男,我觉得工科学生迫切需要人文关怀,目前我们只能通过公共选修课来获取人文知识,但是往往发现热门老师的课挤不进去,很多公选课又是个“骗局”,有些课只是有个好听好看的名字,怀着热情去听了才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所谓的人文关怀全无,都是生硬的知识堆积和灌输。这个现象客观上也锻炼了我们的“抗干扰”能力,只要发觉这个老师是应付的,或是无趣的,我们就会专心投入到自习上。现在快大四了,我们有了一些蹭课的时间,但是我发现有些专业的小课居然不许旁听,大学之“大”竟然容忍不下外专业旁听的同学,这让我很愤怒。
F:如果说我的兴趣在某个学科,我对其他学科都没有兴趣,那我就可以完全抗拒其他学科的知识吗?不喜欢就不想学,我觉得这是大学生为自己找的一个浮夸的借口。我们要胜任一份工作,往往需要许多基础必备能力,你对计算机不感兴趣,那你不会Word和PPT能行吗?所以我们应该踏实下来,首先要把必备的技能和知识学到手,再去追寻自己的兴趣,这个道理也是我在一个选修课上悟到的,这门课叫做“大学生职业生涯与规划”。大学的第一课本来就该是规划课,这正是现在大学所缺乏的。我有幸听到了这门课,对自己的大学和日后就业有了一些较深的思考,但是身边同学完全对“规划”没有概念。有时我会问:“你觉得我们专业未来的方向怎么样?”她说:“不清楚呀,我们就这么学着呗,老师叫我们干嘛我们就干嘛,肯定没错。”
T:我们经常听到工科生抱怨“人文滋养太少”,他们都把马哲、思修等当做人文课来上,可见其对人文知识的渴望;与此同时,文科生又抱怨“没有实践机会,跟社会脱节太多”,学校尝试将课程设置得明晰,却一不小心忽略了工科生的人文需求和文科生的实践欲望。
学科间有界限,但是界限是可以被超越的,综合类大学的学科门类都很齐全,有些大学甚至有几万个专业,这就给中国的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你对这个专业不感兴趣,可以学习另一个专业。当然这样时间就会很紧张了,还可以修双学位,但你要花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比如说,你学软件,你自身的课程就很难,但是如果你确实对另外的学科有兴趣,还是有很多途径去学习的。比如说利用假期,或平时挤出一点时间来看感兴趣的专业书籍,这些都是可以的。所以说大学是一个平台,只要来了大学一切就好办了,上大学的最终目的就是打破学科界限。
客观上说,每个专业都有它存在的道理,毕竟它是一门学科,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学习体系和科学体系,我们对知识应该是敬畏的,可以慢慢接触我们的专业;另一个方面,我学的是哲学,但并不代表我不可以学刑侦啊(我在1979年曾想报考刑侦系),我可以看刑侦方面的书籍,我也可以去探讨。
外,你学的是某个专业,但将来也不一定就从事这个专业的工作。比如,你是学测绘遥感的,学GPS定位系统的,将来也可以开出租车,可以当大公司经理啊,这就看你将来的际遇是什么。有可能你爸爸在某个企业,将来这个企业就是你去打理了;你学的是医学,将来可能去卖医疗器械,因为卖医疗器械很赚钱啊,你可能将生意做得很大,你可以给医院提供纱布、棉球、针管、药水什么的。我国学农业的很多都没有搞农业,因为农业的待遇低,但是有很多人也学进去了,杂交水稻、玉米育种什么的,搞得也蛮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