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文学院,大一,女生,18岁
B:新闻与传播学院,大二,女生,19岁
T:尚重生教授
A:我觉得自己的学习状态不错,我自认是个有理想的人,能合理地安排自己的生活。我的一天通常是这样度过:英语早读—图书馆看书—上课—图书馆,也经常写写感悟练练笔,偶尔听些名师的课。但是我周围很多同学很盲目,他们将大把的课余时间浪费掉,用来聚会或参加其他活动,总之上课就是他们主要的学习时间,其他时间都用来娱乐。
我们生活在一个多样化的、信息爆炸的时代,大学生的学习也应该是多样化的。一方面我们要保持很高的热情,待人接物、同学交往,都是我们学习的内容;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学会取舍,信息爆炸不意味着对信息照单全收。
B:大一的同学都还处在学习状态的调适期,很多同学虽然看起来很累,却深感自己没有学到什么,这是因为他们把“好好学习”完全等同于“好好上课”,这是“好学生”的惯常思维,但拥有这样思维方式的人在大学是很难出类拔萃的。毕竟我们现在的课程设置存在问题,而且存在对老师进行辨别的问题,有些课程和老师,甚至会让你偏离知识的正轨。有些老师上课你明显能看出他很着急,他的心思不在学生身上,我个人很不能忍受老师这样“浪费”学生的时间。我觉得很多同学缺乏对老师的辨别力,他们的忍耐力好像很强,明明看到老师在照本宣科,很无力地念PPT,他还觉得老师是为他好,殊不知他浪费了多少可以独立思考的时间!
T:你们在学习上还有些什么问题,你们是怎么面对的?
B:刚开始学新闻不久,我们发现很多课比较虚,学不到什么实实在在的东西,也就是比较“水”。渐渐地竟然对专业课都不抱什么希望了,后来向学长学姐询问课程情况,“水不水”就已经成了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我想文科专业的学生普遍有这个感受,文科知识起点高,大学刚进校的学生没有那么高的感悟力,于是欣赏不了很多课程的美。大一时候吃了很多学习上的苦头,比如大家普遍翘课或在课堂上玩手机,现在回想才后悔,因为当初的课程确实很值得一听。那么读大二时就“聪明”点了,不管老师讲得怎么样,大家都忍痛听下去,因为大家生怕错过什么,不管这个老师讲得好不好,这门课都是有价值存在的,所以要好好听课,好好做作业,何况,还要好好考试呢!经常听到刚入大二的同学感叹“学习才是王道”,这句话虽然显得幼稚,但是也代表了绝大多数爱学习的大学生们对学习的态度转变。现在我的专业是广告设计,课程设置大多与电脑技术有关,这些当然是和仰望星空无关的,但是不得不说很多人因此得到了充实,觉得学到了实实在在的东西,不像大一时上的新闻概论、广告概论那样空洞。所以我觉得文科的学生如果自身不善于体悟,那么很容易在学习上感到空虚,他们不像工科生,摆弄技术学到的是实在的手艺。
T:学习和上课在大学里确实是一个很矛盾的问题。一个是大学课程设置的不合理,确实有的课程设置得很随意,有的课是因人而设的,另外一些是以课来找人,这也是有的。我们有些课程,没有经过科学的调研,没有问历届学生的感受,没有问老师的感受,就给学生开设了。所以这就出现了很多我们不愿意上的课,出现了一些“垃圾课”,有些课很好,但老师讲得不好;有些老师很好,但他不适合讲这个课。有的老师表达能力很差,他可能搞研究可以,讲课就不行。这里面就呈现出老师与课程关系的复杂性,在这样纷繁复杂的关系交错下,我们的同学当然很迷茫了,从小学到大学我们接触了这么多老师,我相信大家有辨别的眼光。
B:老师您太抬举我们了,您不能以自己的标准衡量我们。老师用点名把我们困在教室里,就完全把我们废了。我们肚子里墨水还不多,我们的思想走不了那么远,在被困的情况下,我们的思想是在发散,在开小差,而不是在延伸,因为我们没有太多的基础来巩固我们延伸的思想,所以无聊的课对我们来说,就是浪费时间。
T:这个取决于我们读书的量,从量变到质变,这是思维发展的规律。你没有读书的量,肯定就不能产生知识的聚合反应,也不会有知识的裂变,这些都是完全做不到的。文史哲、政经法、社会学、心理学、人文社科,包括一些交叉学科,它们之间都是有联系的。我们阅读的量太少,学得太单一,知识不多元,就像一个人老是吃一种菜,他从不知道其他菜的味道。
那么,这背后就存在着有无好奇心的驱使,有无窥探其他学科的欲望的问题。你把别的专业的教材买几本,看看别的专业讲的是什么,看看有哪些是你感兴趣的。实际上有很多书是值得我们一看的,大部分的教材都是写得很好的。我们有了最原始的好奇心,就会去学,学到一定的程度,积累的量大了,你就会发生质变。现在你们的量少了,因为很多“快餐式”的阅读不等于深度阅读,不管是多样性的量,还是一门学科的量。比如说图书馆,那么多的书,我闲着没事在那儿翻一翻,如果时间不够就看看前言后记,看看书评,看看作者的生平事迹,这样也不错。坚持下来,有空的时候、假期的时候,也翻一翻,肯定会获益匪浅。我们精神的成长不可能离开人类思想的大道,思想不可能平地起高楼,你不和思想家对话,你不和书本对话,你的思想不与这些知识碰撞,那你哪儿来的思想啊!当然也有天才似的思想,像老子、庄子,但现代人可能不行啊,现代人必须要有所接触,有所碰撞,才能有思想。我觉得我们同学都有读书的欲望,但要注意一下读好书的方法论。
A:关于科学哲学,很多东西我读不懂。老师让我们写读书笔记,我就从书上摘抄片段,把标题看一下,大概拼凑一篇读书笔记。一个寒假过去,一本书翻完,读书笔记“写完”,我却连那本书讲的什么都不知道。
T:其实有办法解决你的问题,因为你不懂、有人懂。基本上每个学校都有哲学系,哲学系的博士、哲学系的老师,你可以去问他们啊,你要去追他,不是他追你。学自然科学的人必须要学科学哲学,它告诉你科学知识是怎么增长的,它直接探讨科学是什么,怎么才能找到科学的真理。像科学研究的纲领、语言分析哲学、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它告诉你科学是什么,它使你领悟科学的真谛。
B:我觉得并不是所有的学科都要学哲学,就比如技术层面的东西,我们只需要掌握这门技术就可以了。
T:学技术也有技术哲学。任何学科都逃不掉哲学,哲学是不能被拒绝的。技术哲学探讨技术的有限性,技术是有限的而不是万能的。任何技术都是有限的,有些还是要靠哲学去补充。技术具有双面性,技术决定论、流程决定论,技术万能论,这些都是不对的。
另外,接着我读书的话题说。读书可能会越读越好读,形成良性的循环;读书也分轻重缓急,应该先读什么,后读什么,但很多同学不知道。我觉得哲学是很重要的,哲学里的逻辑学是非学不可的。因为它提供的是一个方法论,用哲学的高度分析问题,很多的专业研究到最后,都是哲学问题。比如学化学,要解释元素的起源,而元素的起源是个哲学问题。哲学是我们必须要亲近的一门学问,而逻辑学等也是我们要去接触的,这些学问看似无用,其实它无所不在,它的方法论、它的哲学的高度,灌输了哲学的本体论思想,它会促使你寻找事物的始基。我刚开始学哲学,也感觉很无用,但是工作后,我从事教育事业,就觉得哲学很管用。很多思想家的思想很启发人,笛卡儿说“我思故我在”,康德说“人的认识何以可能”,莱布尼茨说“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黑格尔说“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恩格斯说“凡是现存的,都一定要灭亡”……这些话在你的脑海里过一过,你就会发现这些话的哲学高度,这些话蕴含的方法论对你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