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商萧永瑞分享国学精髓
《国学经典读本》为何进入全市中小校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能培养孩子什么样的品质?12日,萧永瑞与家长、学生们分享了四篇经典国学文章的精髓,共同解析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目的。
哈佛“人生赢家”与中国优秀传统相通
什么样的人,最有可能成为“人生赢家”?在读书会的开始,萧永瑞就提出一个广大家长最为关心的问题。她讲述了哈佛大学著名的“格兰特研究”,研究从1939年开始追踪一批人从青少年到人生终结,关注他们的高低转折,记录他们的状态境遇,点滴不漏。
“这项研究已持续76年,被研究者经历了二战、经济萧条、经济复苏、金融海啸,各自经历了不同的人生境遇。最终,这批人的一生转化为一个答案——爱、温暖和亲密关系,能让一个人成为最终的‘人生赢家’”。萧永瑞介绍,具体影响因素包括不酗酒吸烟,锻炼充足,童年被爱,共情即“推己及人”,还有青年时能建立亲密关系。
这个哈佛大学的知名研究,吸引了在场的所有家长。萧永瑞出生于台北,师从国学大师南怀谨三十余载,大学毕业后赴美留学获MBA学位,曾任职美国华尔街。深厚国学根基和丰富海外求学工作阅历,让萧永瑞接触到了中西文化的精髓,更了解国人当下的心理,希望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赢”。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教育目标是身心健康、自理、自立、立人利他,这与哈佛大学‘人生赢家’的研究结果不谋而合。”萧永瑞说,这证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下仍有很积极、重要的作用。
国学经典蕴藏全面的“成人”理念
“《国学经典读本》包含的4个篇目,就可以体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的经久适用的教育理念。”萧永瑞从具体篇目入手,带领家长和学生们走进经典国学。
《弟子规》和《朱子治家格言》是儿童启蒙读物,也是我国传统的家教名著。萧永瑞介绍,这两篇文章教育了孩子洒扫、应对、进退的行为规范、文明礼仪和行孝为善的做人基本道理。“文章中的许多内容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特点,比如尊敬师长,勤俭持家,邻里和睦等,在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大学》的第一句话,也是整篇文章的中心。明德是自我道德要求;亲民是对他人的态度;止于至善是追求的最高境界,也就是大真、大爱、大诚、大智的体现。”萧永瑞介绍,一篇《大学》讲从内在的修身齐家,到外用的治国平天下。最后的一篇是《中庸》,它是齐鲁文化的精品,用温柔敦厚的精神理念熏陶孩子宽厚、包容的胸怀。“这两部经典都强调亲民、包容,在追求成功的路上要懂得推己及人,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双赢’‘多赢’。”
“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非一日之功可融汇于胸,诵读记忆是对待经典的最好方式。”萧永瑞表示,十三岁以前是孩子记忆力的黄金期,在经典诵读中尽量多背诵。小学低年级段孩子的理解力虽然较弱,但对于行为规范、文明礼仪、行孝为善的道理,家长可以详细讲解教导,迅速奠定孩子的道德基础和文明习惯养成。中高年级的学生可以进入文本学习理解,反复吸收经典文化。
知行合一是优秀传统文化的“落地”
背诵经典国学只是学习的第一步,在萧永瑞的眼里,只有“知行合一”才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真正“落地”。
“日行一善”、“日行一恕”、“三省吾身”是萧永瑞给家长、学生们提出的践行方法。在武汉外校美加分校,每个孩子都有一个记录自省的“功过格”。孩子们每日要从三个方面反省自己:在学习上,是否掌握了课堂所学;在生活上,是否诚信;在为人上,是否忠实。最后记录在功过格上。“通过记录和反省,学生学会在自己身上找问题,学会自我管理,与人为善。而日日做、天天行,习惯成自然即出效果。”
萧永瑞拿出了一摞学生写的“功过格”,展示给在场的家长和孩子们。“在学校里,有这样一个孩子。刚进校时,他背诵了国学经典,但却不知道如何行善,每天的记录都是帮同学刷饭卡。刷了两周的饭卡后,他慢慢理解到帮助人的快乐,终于开始有了其他善行的记录。”萧永瑞讲述的“刷饭卡”孩子的“呆萌”和进步的小故事,让家长和学生们在笑声中感受到了自省的力量。不少家长当即表示回家就开始试行记录功过格,与孩子共同体验自省和进步的快乐。
萧永瑞荐书:诸葛亮《诫子书》
诸葛亮临终前写给其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全文短短八十六字,将儒家学者追求高洁品格、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核心思想囊括其中,此书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黄洁莹 潘丽华)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