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沧台商投资区里的那些新鲜事儿(图)
台胞在体验海沧的公共自行车系统。本报记者陈梦婕 通讯员 林广明 摄
1989年5月,国务院批准设立厦门海沧台商投资区,成为大陆设立最早、规划面积最大的台商投资区。25年来,从制造业到服务业,台湾翔鹭集团、正新海燕、日月谷温泉度假村、长庚医院等大型台资企业纷纷进驻海沧。截至去年底,全区累计批准台商投资企业205家,投资总额45.87亿美元,台资企业产值占全区工业产值的一半以上。在台资企业的带动下,海沧也从闽南偏僻的小渔村发展为厦门“新港口、新城区、新家园”,综合实力居“中国百强区”第20位,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保持全省第一。
“现在的海沧,最吸引我们的是它的开放与包容。”厦门台商协会会长陈信仲告诉记者,由于海沧良好的投资和居住环境,台商招得来而且留得住,海沧成为台商的第二个家。从政协委员、涉台法庭陪审员,到小区业主委员会主任、社区义工,台商纷纷参与到海沧美丽新家园的建设中,甚至连路边一棵树的主人也可能是一位台湾人。
“爱挑刺”的邻居
海沧湖,碧波荡漾,湖面起了点微风,大黄鸭更显得悠游自在了。这只全世界最著名的鸭子现在到达了它的第十八个城市—厦门。本来还在为没能带孩子去高雄看大黄鸭而遗憾的台企钢宇工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鉴育,终于有机会弥补这个遗憾。初夏的阳光并不炽烈,海沧树荫浓郁,看完鸭子,李鉴育一家余兴未尽,又借了公共自行车沿着湖畔骑行。每次骑车,一家人都特别高兴,因为这车里有自家的“金点子”。去年,第四次
厦门台商双月座谈会上,李鉴育提出增设观光自行车道的想法。这个提议被提交到了海沧城建集团,不到半年,一条宽敞的沿湖自行车道就诞生了。
“我们海沧区的台商有一个特点,就是爱提意见。”陈信仲说,在海沧,不少台湾人是一家三口甚至一家三代一起在这里工作生活。既然把这里当成家,当然就会亲自参与打理。
陈信仲是两届厦门市政协委员,在世界各地闯荡多年的他总爱拿国际标准来衡量眼前事物。看到海沧大桥常堵车,去年的政协会议上,他就建议,参照国际标准,3个线道要区分行车,内线走小车,外线走大车,违者罚款。没多久,陈信仲自己公司的大巴车因为走内线,就被罚了150元。陈信仲很高兴,没想到自己的意见被采纳执行得这么快。他告诉记者,当了市政协委员,建言有了新渠道,能说上话并且管用。台胞不仅有提议权还有选举权,在选举市政协副主席的时候也有台胞神圣的一票,这无形中让台胞有了更强的归属感。
房前屋后的小事,台商也积极参与,乐在其中。台企元保运动器材公司认捐了海沧两支农村文体队的活动器材,市台商协会副会长罗崇毅在海沧湾公园认养了8株垂榕、认捐了5辆公共自行车。全国台企联常务副会长曾钦照还在一个小区当起了社区业主委员会主任,他跟街坊邻居说:“我到海沧投资生活二十多年了,把家安在这里,当然有义务把咱厝边建得更美丽!”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