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商盼“正名”隐名投资门诊 开放台商门诊传后人
台湾医师在大陆门诊部受聘,最主要的问题是没有办法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执行,在诊所管理、经营理念等与法人也存在磨合问题。也因此,越来越多来厦创业的台湾医生呼吁政策能早日开放,允许台商开设独资医疗机构。
上周,记者从厦门市台湾同胞联谊会获悉,市台联当前正全面展开在厦定居台胞的调查摸底工作,在此间了解到多位在厦执业的台湾医师诉求———希望《厦门市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中“允许台资在厦设立独资医疗机构”的有关措施能早日落实,让“台商门诊”名副其实。
厦门市台湾同胞联谊会常务副会长陈永东告诉记者,根据相关法令,台湾医师在大陆创业,只能以被聘任的方式在医疗机构工作,尚无法自行担任法人创业。此前相关部门积极运作,争取台商私人诊所在厦门先试行,但现在还迟迟未能具体落实。
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越来越多来厦创业的台湾医生呼吁政策能早日开放,让两岸医疗交流蹦出火花,开花结果。
[期盼]
用自己的名字当招牌
来自台北的中医师黄靖右在湖滨西路开设了一家“思明长河中医诊所”。这家诊所的实际投资人是他,但囿于相关法令,法人代表填的不是他的名字,他以被聘任的方式长期在此坐诊。
这样的操作方式已经持续了六年多,黄靖右一直争取能以台商身份直接登记开办私人诊所,无奈未被允许。对此,黄靖右非常遗憾。他说,在诊所无法当法人,不仅自己心里没底,前来看诊的患者也担心。如果能成为独立法人,至少风险可控,钱、责、利相统一,也方便做后续的发展规划。
同样的,高雄医师陈新川在祥店路上也投资了一家诊所,原先叫“振谒诊所”,现在改名“长国门诊”,都是以他在大陆的合伙人当法人登记。作为隐名投资人,陈新川期盼能用自己的名字当招牌。
[传承]
开放台商门诊传后人
台湾中医博士林坤岳也乐见此政策成行,如果开放台资独立经营私人诊所,他也不用这么折腾了。
最开始来厦门发展时,林坤岳在德善堂坐诊,后来又到台馨门诊部,去年底,他在南京同仁堂国医馆看诊。这期间的多次更迭,正是由于他在医疗设备投资、诊所管理、经营理念等与法人存在理念磨合问题。
林坤岳说,在门诊部受聘,最主要的问题是没有办法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执行。尤其对中医师来说,药材品项、炮制规范无法符合个人需求,因为每个医生都有自己的惯用药。
现在,林坤岳的儿子在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系念书,毕业后计划子承父业,留在大陆发展。也因此,如果能开放台商诊所,对他们来说就是一个很好的传承。
[交流]
可缓解医疗资源紧张
“小病为要。”陈新川说,对台商来说,重病、慢性病就会回台湾诊治,所以诊所不用太大。对于在地民众而言,小诊所的遍地开花也有利于解决基层就医问题。
林坤岳也认为,其实开个诊所并不复杂,有个40平方米左右门面就可以开了,尤其像他们这种在台湾已有多年从业经验又取得大陆行医执照的医师来说,熟悉在地医疗环境,有自己的进药渠道,万事俱备,只待政策东风。
陈永东指出,如果能吸引越来越多的台湾优秀医疗专业人才在厦门扎根,可以带动好的医疗风气,引进好的医疗技术,拓展对台交流合作,缓解目前医疗资源紧张、看病难的问题。(记者 陈成沛)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