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银行业竞争异常激烈 拼服务讨客户欢心
台湾银行董事长李纪珠中和本报记者合影。
台湾银行的营业大厅。
本报记者赴台探访金改经验
台湾利率市场化后利差缩窄至1.4% 银行业竞争异常激烈
在台北繁华的街道上,每走几步就可以看见一家银行网点,除了遍地开花的网点,台湾银行业的服务品质也是令人称赞。而在利率市场化和银行业开放之前,台湾的银行也是“店大欺客”,顾客去银行办业务排队等候至少20多分钟。近期,记者走访了台北多家银行,独家专访曾亲身经历过台湾利率市场化的金融专家学者、银行业者,他们回忆当时民营银行的破产倒闭潮整个过程,虽然台湾付出了几千亿元新台币的代价,但还是一路涉险走过来了。
文、图 记者李震、薛松
现场
银行多到不用排队
在台北繁华的南京东路一段,步行约10分钟就能看到数十家银行网点,比便利店还多,几乎看不到排队的现象。“除了中午人比较多会略微等一下外,平时都没有排队。”一位帅气的银行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刚踏进一家银行网点,站在门口的工作人员就热情地迎来上来,“先生,有什么能帮您吗?”当记者说想办一张银行卡时,工作人员便提醒应携带的证件并把记者引向柜台,而柜台营业员也立即站起身点头微笑。
记者发现这个网点有明显的两个特点,一是店面不大,二是柜台前没有玻璃,工作人员还会端茶送水。其次,网点里开通四五个窗口,却只有一两个客户在办业务,等候区空无一人。这个网点正是台湾银行的一个缩影。台湾银行业内人士把这种银行多客户少的现象称之为“银行过度”(overbanking)。
可是,谁又曾想到,在利率市场化之前,台湾的银行办业务也要排长队,银行服务也是经常被吐槽。对于这种差异,多位台湾金融人士一致表示:“只有引入竞争,才能让银行的服务好起来。”如今,台湾挤满了近40家大小银行,其竞争激烈程度可想而知。
台湾利率市场化之成败
监管落后 市场放开后银行业集体亏损三年
银行业对民资的全面开放,被认为是利率市场化的应有之义,但这一步如果没走好,也会带来银行业的恶性竞争。台湾利率市场化时期,就曾遭遇这样的惨痛教训。
台湾最大的公有银行—台湾银行董事长李纪珠在回忆这段往事时对本报记者表示,“没有相应的监管配套措施,导致当时民营银行开放付出了巨大代价。”1991年至1992年,台湾一下批准16家新银行营运,这对当时已有的20多家银行而言,市场竞争骤然激烈。由于市场容量有限,大批开放民营银行带来的结果是全银行业集体亏损三年,然后是众多中小银行倒闭。
台湾大学经济系教授林建甫回忆,“台湾利率完全市场化后(1989年7月),16家新银行一下子进入市场,引爆银行价格战。先是存款利率飙升20%~50%,进而利差从3.11%缩窄为1.41%左右;再进而是银行资产恶化,不良贷款率2002年达11.76%;再后是全银行业集体亏损三年,众多中小银行倒闭,银行从53家减少到38家。”
失败中也孕育着成功。在台湾大学教授、台湾地区前财政部门负责人刘忆如博士看来,台湾利率市场化的经验就是把握时间点很重要,在全球利率上升时推利率市场化会非常吃力;反之在资金充沛时会容易成功。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