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原味西安 赏古城与现代之城
原味西安 之 原味城
西安城恐怕是最有资格叫“城”的,四面墙保存完好,规整 地圈出一个“城”,四边城门人来人往,晨钟暮鼓按时响起,和几百年前没什么分别,原汁原味的古城和现代生活融合在一起, 严丝合缝。
书院门得名于这条街上的明、清两代陕西最高学府—关中 书院。沾书院的光,如今这条街上卖的也多与文化有关。清晨,从南门外走来,就被这里的乐声吸引,早出摊的主人没有生意, 独自吹埙解闷。这种陶土烧制身上有孔的埙是中国最古老的乐器。西安人贾平凹写《废都》时,据说为寻灵感,夜晚登城吹埙, 苍凉凄美的埙声顺着城墙四外飘散,让每个西安人心中一动。除了埙,玉石笔墨等也是这条街上最多经营的,摊主很随意地龙飞 凤舞画上一张,或是不假思索地写满一张宣纸,是他们闲来常做 的事。
书院门尽头向右一拐,卖字帖、拓片和各种古玩的店铺多了 起来,这里一直下去就是著名的碑林。西安朋友说,到陕西可以不去兵马俑,但是一定要来碑林。王羲之、颜真卿、欧阳询、柳公权?中国历代书法大师作品,尽收于此。在每块冰冷的石碑前,虽然对着字里行间的奥妙用心观察体验,但还是不得要领, 很难有耐心看完,即使听讲解,也摸不清其中的奥妙。每天对着电脑敲四方字,感觉不到书法的高深也算正常。倒是那些写字摊 主的古风盎然,在眼前显得那么真切。
碑林外就是城墙,感受古城,没什么比上城走一圈更贴切的 了,高高地站在城墙上,边走边四下张望,有一种君临天下的威风,容易让人陶醉其间。如今脚下的这只是明代的城墙,全长不过十几公里,只有唐朝时的九分之一,就这,走上一圈也要多半天的时间,唐朝之盛,让人难以想象。
从鼓楼附近下了城。城门口的市井气息又把人带回到现实。 抖空竹的、吹糖人的、捏面人的,这些儿时的景象再一次出现在眼前。捏面人的老人面前的箱子上插着不少“作品”,从传统的 孙悟空到最流行的福娃形象都有。一个调皮的孩子让老人给捏个机器猫,还不忘嘱咐:捏像点。老人眼都不抬地说:都捏了20 年了还能不像。手中没两下工夫,一个活灵活现、笑容可掬地机器猫诞生了,那副举重若轻,只让人想到“身怀绝技“四个字。
穿过鼓楼的北院门是西安市的回民聚居区,这里除了鳞次栉比的食肆,还有个隐于化觉巷深处的寺院—东大寺,这座可以追溯到唐朝的寺院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清真寺,每到朝拜时候,戴白色小帽的穆斯林有秩序地走进来,进行一天五次的祈祷。墙外是幽静的几条巷子,每条巷子头顶都用帆布遮 挡,行走其间,很容易让人想到当年阿拉伯人远赴长安的情形。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