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大甲三宝 不容错过的精彩
台湾大甲三宝文物馆负责人陈裕贤讲述妈祖木雕的故事。
台湾妈祖民俗专家董振雄介绍两岸不同的妈祖供品。
到台湾台中县大甲镇,不能错过“大甲三宝”——“镇澜宫”、“大甲帽席”、“奶油酥饼”。
3月到大甲镇,正逢妈祖绕境祈福,平时只有数万人口的小镇涌入几十万人。镇澜宫前香火缭绕,香客们顶着蔺草帽穿梭于琳琅满目的饼店间……
手工饼捏出真功夫
走进大甲三宝文物馆,几乎所有访客都会先到三楼的酥饼DIY“车间”一试身手。一到三楼,浓得化不开的奶香迎面扑来,正在做饼的师傅正用熟练的双手像机器般飞快地揉面、擀油皮、包馅、擀圆等。
“我们真正用到机器的只有包装。”师傅手不停工地说。据老师傅介绍,大甲奶油酥饼源自明末清初年间,闽南一带的先民渡海赴台前大多会带着酥饼去妈祖庙拜拜。航程中这些饼可以充饥又能够保平安,等到如愿上岸以后,吃酥饼就成了思乡和祝福平安的意思。
“过去的酥饼里面是猪油,后来奶油制品慢慢被东方人接受,且香客大多吃素,我们就改良成了今天的奶油酥饼。”饼店裕珍馨的老板陈裕贤说。
“DIY车间”里的访客,仅包馅、擀圆两个步骤,就做得笑料百出。“老师,你看他做的是酥饼还是牛舌饼?”“我把酥饼改良成心状的啦!”……访客做好自己的酥饼以后,用胡萝卜素写上号码,开始等待“作品”出炉——这个时间,正好可以去二楼的三宝文物馆转一圈。
蔺草编出又一春
三宝文物馆内,展示着顶级的大甲帽席——“龙凤席”和“蔺草编织娃娃”。灯光透过草席照射出来,编织工艺之精湛可从细细的纹路和生动的图案上窥得一二。
据说,“大甲帽席”起源于雍正五年,20世纪初期就畅销全台湾及日本、东南亚及欧美等地,率先带动台湾编织工业产业化及国际化。1996年起,大甲镇从生产、生活、生态三方面规划了一系列重振计划,鼓励当地居民重新珍视旧有的手工文化。
“这无疑是开创大甲蔺草产业文化的另一春天。”陈裕贤说,“我们小时候睡的草席,如今已经从生活用品变成工艺品,这是一种进步,而且让手工艺者受益。”
“天然大甲蔺草具吸、吐湿气之功能,盛夏时不但可以避免虱、虫寄生,用时还会散发出阵阵清香。” 编制者告诉我们说,分辨大甲席的真伪并不难,“真正的大甲席是手工做的,背面有大甲蔺草接缝处,夏天睡在席上可以完全吸收汗水,没有黏腻感,机器编织的草席,背面则没有接缝。”
两岸同根“疯”妈祖
在三宝文物馆的妈祖区,16尊栩栩如生的妈祖木雕格外引人注目。
“当初我父亲继承了一间店面,向妈祖请示6次,妈祖的旨意都是做饼,于是就开了饼店。”陈裕贤说,“为了表达感恩之情,所以做了三宝文物馆,还有这16尊木雕。” 妈祖在台湾拥有广泛的信众,一年一度的绕境进香一般在妈祖生日农历三月二十三前后举行,进香活动隆重而热闹,又被称为“三月疯妈祖”。因为有台湾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妈祖宫庙镇澜宫,大甲成为台湾的妈祖文化重镇,也衍生了一年一度的妈祖绕境进香嘉年华和妈祖国际观光文化节。
为了配合观光文化节,文物馆专门举行“两岸妈祖衣食特展”,展出妈祖宴、妈祖供品、妈祖衣饰、妈祖鞋帽等物品,也展示了两岸不同的妈祖祭典方式。台湾妈祖民俗专家董振雄先生说,此展得到大陆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的协助,许多展品就来自大陆,让民众有机会进一步了解海峡两岸传承不衰的妈祖文化。
“瑞霭凝香”、“慈悲放生”、“拜师习法”……16个木雕讲述了关于妈祖的16个故事;十二茶、三点心、四果……来自两岸的妈祖供品展现着同根同源的文化背景;揉面、擀油皮、包馅、擀圆……手工饼的祖先不也是源于闽南,发展于大甲?
不等细细品味完展厅里的故事,工作人员已将每人自制的奶油酥饼拿了下来,尽管做得不如师傅们的手艺好,但酥脆的外皮轻轻咬碎,里面糖馅晶莹发亮。那股香甜,让人分明感觉到是两岸文化交融汇合的结晶,回味悠长。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