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殡葬重礼不重俗
清明节来临,台湾民众纷纷扫墓祭祖。不过与过往不同的是,很多人扫墓不再到墓园,而是到环境清幽的树葬公园,或者是到风景壮美的海边,心香一瓣,追思先人。土葬、靡费、迷信,曾经也在台湾蔓延一时,但随着时代的流转,观念的革新,台湾的丧葬礼俗正逐渐向“重礼不重俗”转变,火葬、树葬、海葬成为风气,以此彰显“礼”的真正意义。
殡葬业曾经走过“黑暗期”
同为中国人社会,深受儒家孝道和道教鬼神文化影响,台湾的殡葬文化曾经也有一大堆繁文缛节,迷信风水,讲究时辰,操办丧事时竭尽排场,唯恐有人不知,一场葬礼没有十天半月压根儿就不算完结。而殡葬业者也常常乘人之危,吃拿卡要。因为有厚利,导致各种势力染指殡葬业,甚至有不肖业者和黑道势力把持医院太平间。曾经有高雄的殡葬业者受家属委托,到医院太平间领遗体办后事,结果和医院所属的殡葬业者起冲突,为了抢尸体打成一团,事后在警察局里互控对方是殡葬流氓。
2001年6月18日出刊的《时代周刊》杂志,锁定台湾的殡葬乱象,破天荒地以“死不安枕”(Grave Stakes)为题,足足用了两页的篇幅,针对台湾黑道介入殡葬业的情形,及民众举办葬礼的乱象,做了详尽的分析和描述。到底有多大的利益,能驱使业者不惜血溅太平间?根据估算,在台湾,殡葬业每年至少有几百亿新台币的市场。这么庞大的利益,当然有人会铤而走险。业者爆料说,有黑道势力一度介入各医院的太平间,每次医院要开标的时候,消息都被他们封锁,等到开标的时候,都是有黑道背景的葬仪社得标。
改变丧葬模式关键在观念
面对种种丧葬陋习和乱象,台湾民间率先展示了革新殡葬文化的勇气和力量。他们深知,观念改变是丧葬模式改变的关键,所以选择从生死观上来打开人们的心灵。由佛光山星云法师所创办的南华大学成立了“生死学研究所”,开启了大众对殡葬礼俗的关注。在殡葬改革研讨会中,星云法师公开表示他偏好火葬,并认为身体就像一杯水,死就等同杯子被打破。南华大学还在台湾北部与中部设立教育推广中心,广开殡葬礼仪班,训练出一批仪表端正的礼仪师,他们服装整洁,熟稔相关政策法规、各种宗教葬礼仪式、祭文写作及告别仪式主持、礼堂布置等。
法鼓山圣严法师对身后事也百无禁忌,认为对遗体的最好处理方式就是不留一点痕迹,他说,骨灰跟精神生命毫无关系,只是肉身生命最后的一分碳,并不代表什么。也因此,如果老是执着于遗骸、骨灰的落脚处,就像是想把每天梳头掉落的头发或身上褪下的皮屑收拢带走一般,好累啊!事实上,往生者留存的身教行谊,才是我们要学习与缅怀的。圣严法师的身教与法鼓山自然葬园区的示范效用,也激荡了台湾的殡葬改革效果。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