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岛资讯

忆台戏剧发展:日殖时期推新剧倡导民族意识(图)

时间:2010-10-14 10:51   来源:中国新闻网 

风靡一时的“艺霞歌舞剧团”结合戏剧与歌舞,成为另类看戏的娱乐方式

“猪哥亮”的歌厅秀风靡全台,他早年也是从今日歌剧院演出《廖添丁》男配角崛起

  或许你演过话剧、看过舞台剧;但许多人不知道,早在日殖时代,在台湾歌仔戏与布袋戏之外,曾有一波热闹轰动的“新剧”潮流,观众在戏院里,看真人演出现代戏,当时被视为一种“文明”的象征。

  二十世纪初期,台湾受到日本新演剧的影响,也开始演出“新剧”,相对于京剧与歌仔戏的“旧剧”,也被称为“文明戏”。后来,日本在台殖民实施“皇民化”运动,严格管制台湾歌仔戏与布袋戏的演出,新剧也变成日语的“皇民剧”。但张维贤等人成立“星光演剧研究会”、“民烽剧团”,除了演出易卜生等岛外剧作,更坚持以闽南语表演,利用新剧倡导民族意识。

  张维贤推新剧 倡导民族意识

  台湾文史专家庄永明表示,“张维贤是台湾新剧运动第一人,而且他的态度严谨,还找连雅堂来教闽南语、杨三郎负责舞台设计;最著名的就是1943年的《阉鸡》,负责音乐的吕泉生将台湾民谣《丢丢铜仔》、《六月田水》都搬上舞台当配乐,当时是“皇民化”时期,不准唱闽南语歌,此举惹恼日本殖民当局,第二天就下令禁唱”。

  国民党来台后,新剧还流行一阵子,到了白色恐怖时期,著名剧本《壁》的作者简国贤被枪毙,新剧受压抑日渐噤声,改由“话剧”独占舞台,“国防部艺工总队”也下设话剧队。

  由于政治上的高压管控,民间的戏剧活动遭受限制,只能透过歌舞剧或笑闹剧宣泄活力,五十到六十年代,台湾盛行歌舞剧团,《望你早归》名曲作者杨三郎,1952年筹组“黑猫歌舞团”,文英、阿匹婆都是团员出身,引发歌舞热。

  艺霞歌舞剧团 宣泄民间活力

  六十年代的“艺霞歌舞剧团”更结合戏剧与歌舞,成为另一种看戏的娱乐方式,歌舞剧团纷纷成立;就连综艺天王“猪哥亮”,也是从剧团舞台上发迹。本名谢新达的“猪哥亮”,从小就爱在庙口看布袋戏、歌仔戏,幻想有一天也要站上舞台。他14岁离开家乡高雄左营,跟着剧团流浪大小乡镇,19岁以艺名“清峰”在歌厅驻唱。

  “猪哥亮”先在戏班里打杂,努力学表演,没几年就当编剧、演戏。27岁时,他在今日歌剧院演《廖添丁》的男配角“猪哥亮”,与蓝宝石歌厅拼戏,连蓝宝石卖黄牛票的大姊,卖完票都赶去看他演戏,“因为我很好笑啊”,“猪哥亮”说,他因此一鸣惊人,“后来我就叫‘猪哥亮’了。”

  六十、七十年代,文化大学戏剧系教授李曼瑰藉着教学与宗教,为台湾的戏剧运动保留一丝命脉,她所支持的张晓风及“基督教艺术团契”,成为兰陵剧坊的前身;到八十年代剧场运动兴起,赖声川等人推出叫好叫座的《那一夜我们说相声》、《暗恋桃花源》等戏码,台湾的舞台戏剧,才从死气沉沉的暮色里重拾活力。

编辑:何建峰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