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传统戏曲大多源自大陆闽粤地区,自明代末年随漳、泉、客籍移民之播迁,闽粤一带民间戏曲亦流传至台湾,因此台湾早期民间戏曲乃建立于闽粤曲艺的基础之上。
于一九四五年国民党统治台湾之前,台湾民间戏曲已非常蓬勃,其中较重要之剧种有南管戏、九甲戏、乱弹戏、四平戏、本地歌仔、歌仔戏、车鼓系统、客家三脚采茶戏、法事戏、皮影戏、掌中戏及傀儡戏等。
民间戏曲于流传过程中,经常会融合当地音乐,形成新的艺术特色,因此在形式上往往与原来的戏曲风格有所差异。当大陆戏曲艺术传入台湾之后,于特殊时空背景下,亦形成具有地方特色之表演艺术。例如大陆梨园戏在台湾称为南管戏,且主要以小梨园七子班为主;九甲戏传入台湾之后,与北管戏曲结合,风格又不同于大陆的九甲戏;而台湾的乱弹戏又包括雅部昆曲、各地方小调与京戏音乐,定义上又与花部乱弹不同;偶戏传入台湾之后,也与北管、南管、潮调音乐结合,形成不同风格的表演型态。因此台湾的传统戏曲,与原来的闽粤戏曲已有差异,而当时的创新现在也都成为传统,所谓的传统戏曲仅为概念性之界定。
自汉族移民迁居台湾,台湾的戏曲活动即非常兴盛,而传统戏曲表演亦是早期台湾民间最普遍之娱乐。台湾的演艺团体除职业剧团外,尚有许多业余性质之演艺社团,此类业余社团之成员,俗称“子弟”,有别于一般职业演员,在传统社会中,“做戏仔”属于“下九流”行业,但参加子弟轩社则系社会地位表征之一。子弟社团在传统农业社会中,兼具休闲娱乐、社交联谊及凝聚族群意识等多种社会功能。
台湾传统戏曲其实并非纯粹属于表演艺术,其宗教仪式性往往重于艺术性,民间之戏曲通常附属在宗教活动中,传统戏曲与民间信仰息息相关,尤其落地扫及野台表演型态,几乎均与酬神庙会活动有关,而法事戏与傀儡戏,本身即为一种宗教仪式。
传统戏曲起源于民间,也流传于民间,亦为民众生活之一,而历来不受官方统治阶级与士大夫的肯定,因此向来俗民文化与贵族文化,便形成甚大差距。传统戏曲中的昆曲、南管即是因过于典雅、精致,虽受文人雅士喜爱,却无法获致广大基层民众之认同,而未能在台湾民间普遍流行。
从明代汉族的移民台湾,至日据时期末年,传统戏曲在台湾均系自然酝酿形成,直至一九三七年,中日战争爆发后,日本政府在台湾厉行“皇民化运动”,禁止传统戏曲,鼓励民间剧团演出“皇民化剧”,台湾的传统戏曲开始在政治势力阴影之下遭受压抑。而当时台湾知识分子对传统戏曲的排斥与鄙视,当然也对传统戏曲造成莫大打击。此种上下箝制与内外交攻,使原本蓬勃发展的传统戏曲严重受挫,许多剧种仅能暂时销声匿迹,直至一九四五年台湾光复后,才又重整旗鼓,恢复生机。
光复初期传统戏曲再度兴起,于日据末年被禁锢之戏曲亦纷纷重现,一时之间戏曲艺术百花齐放。但好景不常,在国民政府接收台湾之后,随即展开干预措施,一九四七年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宣传委员会,限定准演旧剧一○四出;一九五四年省政府颁布核准演出剧目缩减为二十九种,且几乎均为忠贞爱国类戏码;至一九五八年省教育厅再增加二十二种,准演剧本仅五十一出。
此外,政府为“改良”地方戏曲,自一九五一年起,由教育厅配合歌仔戏、布袋戏剧团演出“反共抗俄剧”,传统戏曲表演《大义灭亲》、《女匪干》、《投奔光明》及《望中央》之类的剧目,以示反共抗俄剧团总动员。至一九五八年台湾省政府教育厅调查数据显示,当时台湾的传统剧团约有四百八十团,其中歌仔戏二百三十五团居冠,其次为布袋戏,有一百八十八团之多。
对台湾传统戏曲造成最大伤害的其实并非政治因素,而是台湾社会型态的转变。随着经济的发展与转型,台湾由农业社会转向工商业社会,由于经济之成长,民众生活日渐富裕,各种视听娱乐媒体日益增多,一九六二年台湾电视公司开播,一九六九年中国电视公司成立,声光俱佳无远弗届之视听设备,迅速取代传统戏曲的地位,传统戏曲既非唯一选择,亦不能满足民众之需求,于是传统戏曲不敌现代科技文明的挑战而急遽没落。虽歌仔戏与布袋戏亦曾于电视屏幕上风靡一时,但在一九七一年,台湾省政府制定“加强推行国语实施计划”,限制台语节目播出之时间与时段,使传统戏曲加速没落。
在漫长的白色恐怖阴影下,台湾文化成为禁忌,而艺术文化也被视为政战工具,用以加强思想教育与政令宣传。基于“改善社会风俗”、“节约拜拜”,政府又限制传统戏曲表演名目与场次,而民间剧团只得以“庆祝军人节”、“纪念‘国父’诞辰”等名目申请演出。
八○年代初期,传统戏曲曾经一度有复苏趋势,因当时台湾民间盛行“大家乐”赌博,求神扶乩“逼神明”者众。按台湾民间宗教习俗,祈福许愿多采演戏酬神方式叩答神明,因此这段期间台湾出现许多阴庙翻新重建,脱衣舞秀蓬勃发展等怪异现象;传统戏曲蒙受其利,剧团演出场次激增,演戏活动热络空前,传统戏曲似有“复兴”之象;直至爱国奖券停止发行,大家乐赌风冷却,传统戏曲才再度没落。
八○年代末期,随着政治的民主化与本土意识之提升,台湾传统戏曲似乎逐渐又受到关注,但至今传统戏曲仍然无法解决后继无人之困境,民俗曲艺依然严重面临失传危机。
长期以来,传统戏曲处于自生自灭状态下茍延残喘,政府的文化资源分配一向是重大陆轻台湾、重现代轻传统、重外国轻本土、重都市轻乡镇;在西化教育政策下,台湾传统文化完全被牺牲,导致此代青年对本土传统艺术一无所知,甚至鄙视自己的文化传统。
在不公平、不合理的文化政策下,传统戏曲之中仅大陆剧种最受照顾,于技艺传承方面,光复至今京戏传承计有:国光艺校、华冈艺校、复兴剧校、台湾艺术学院(前“国立”艺专)、中国文化大学,以及陆光、海光、大鹏剧校设有京戏科系,公立剧队有“复兴”、“陆光”、“海光”、“大鹏”、“明驼京戏团队”及“飞马豫剧队”,至今台湾本土传统戏曲科系,仅有一九九四年成立的复兴剧校歌仔戏科(该校于一九九九年七月改制),公立剧团则仅有宜兰县的“兰阳戏剧团”。
其实,近年来在本土化诉求,以及“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小区总体营造政策主导下,台湾的传统戏曲的确渐受重视,但文化资源分配仍有“既患寡又患不均”的问题。
目前台湾传统戏曲已奄奄一息,其中南管戏已无职业剧团,业余剧团仅存“清雅乐府”和“合和艺苑”,且演出机会甚少;九甲戏仅存员林“生新乐歌剧团”,但大多演出歌仔戏而甚少表演九甲戏;曾经在台湾风行一时的乱弹戏仅存台中“新美园”,演员平均年龄达八十余岁,后继无人,该团负责人王金凤先生已于二○○二年五月逝世,目前其演出也几乎呈现停顿状态;四平戏则在宜兰吴贵英女士辞世后失传,目前仅宜兰与桃、竹、苗地区尚有少数四平戏艺人,但已无四平戏剧团。
唯一发源于台湾本土的剧种——歌仔戏,目前登记立案的剧团约有一百七十团,但如扣除空头剧团与“康乐队”,实际上有固定演出的剧团不超过七十团,且表演素质愈来愈低落,穿插现代歌曲、热情艳舞与色情对话之剧团比比皆是。
歌舞小戏中的车鼓系列目前多为业余阵头,且以录音带取代唱腔;客家三脚采茶戏已濒临失传,而由三脚采茶戏所发展成的客家采茶戏更是严重变质,成为结合歌仔戏、北管戏及现代流行歌曲为一体的新型剧种,但鲜少有客家歌谣。本地歌仔现存于宜兰地区,艺人平均年龄七十余岁,亦面临即将消失状态;在丧葬场合中演出的法事戏亦难得一见。
偶戏方面,原本为数最多的布袋戏团,目前约有三百多团,但亦充斥空头剧团,且多数剧团兼营电影播放,或改为康乐队,原有南管布袋戏、北管布袋戏以及潮调布袋戏已销声匿迹,有专属后场之布袋戏团仅存数团;皮影戏仅存高雄五团,近年来林振森先生于台北三重成立的“华洲园皮影戏团”,则为一现代皮影剧团。傀儡戏为台湾最神秘之剧种,由于禁忌繁多,难以普及,加上传子不传女之观念,传承问题更是严重。
综观台湾传统戏曲沧桑,五十多年来传统戏曲几乎均处于被压抑、利用及鄙视之情况,近年来本土传统戏曲虽逐渐受到关注,却又无法解决后继无人之危机。传统戏曲于当今社会,不仅缺乏观众,亦欠缺优秀演员,且更未培养编导、舞台技术及后场音乐人才,对传统戏曲的传承工作,几乎一无所成。
一九九九年七月,国光艺校、复兴剧校合并改制为台湾戏曲专科学校,期待该校能够成为一所培育台湾传统戏曲人才的一流学府。此外,促使现有戏曲学校与民间剧团积极交流、合作,落实台湾传统戏曲精致化,培养传统戏曲欣赏人口,将是挽救台湾传统戏曲的当务之急,否则,此等珍贵之传统艺术即将于当代迅速消失!
(来源:《台湾戏曲》)
编辑: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