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传入台湾的是传统京剧的前身——次簧曲调(即西皮、二簧)。
闽南所流行的地方剧种如梨园戏、高甲戏、打城戏、芗剧、竹马戏等皆用闽南方言演唱,过去俗称“土戏”或“白字戏”。而早在300多年前的明末清初,闽南有一种唱官话(类似今天普通话)的戏,雅称“官音戏”、或“正音戏”、“正字戏”,从闽南地区传入台湾。
据《台湾通志》卷六《学艺志·艺术篇》记载,17世纪前半期,皮簧曲调已从大陆传入台湾了。那时,民族英雄郑成功的重要部将何斌,会懂荷兰话,曾任“通事”(即翻译):“每年有数万两银入手,不喜娶妻,广造住宅花园……家中又造下二座戏台,又使人入内地买二班官音戏及戏箱戏服,若遇朋友到家,即备酒食看戏或小唱观玩。”《台湾后纪外传》与《平海氛记》中也有同样记载。
那么,300多年前曾存在于闽南一带的“官音戏”(又称“正音戏”)究竟是什么剧种?它是属于明代弋阳腔系统的剧种。据明嘉靖《碣石卫志》“民俗篇”记载:“明洪武年间,卫所戍兵军曹万有余人。”为避免官兵之间“散荡饮喝、聚赌博弈乃至肇事斗殴”,于是军曹总官便“先后数抵弋阳、泉州、温州等,聘请正音戏班”。由此可知,闽南一带早在明末就已经开始流行唱官话(普通话)的剧种了,并由闽南随郑成功部下流传至台湾,它对普通话在台湾的流传起到先声的作用。
这种唱普通话的“正音戏”或“官音戏”由于文武兼备,字正腔圆,很受台湾同胞欢迎。当唱普通话的京剧从闽南一带传入台湾后,台湾同胞也把京剧称为“唱正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