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传统影戏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影戏,包括手影戏、纸影戏及皮影戏三类。它起源于唐、五代,繁荣于宋、元、明、清,延续至今,成为一种集绘画、雕刻、音乐、歌唱与表演等多项艺术之传统戏曲。
中国影戏之渊源,说法有四:其一是始于楚汉相争之际,张良于城楼用以迷惑敌人之设影;其二系始于西汉文帝刘恒之时,据称当时宫妃以桐叶剪裁人形,映于纱窗上表演,供太子游戏赏玩,后来形成皮影戏,陜西民间歌谣云:“汉妃抱子窗前耍,巧剪桐叶照纱窗,文帝治国平天下,制乐传于百姓家。”;其三是汉武帝因思念去世之李夫人,希望能再见到她,于是召术士李少翁招其魂,少翁以皮影剪成李夫人之模样,于帷幕后面打上灯光,使汉武帝再见到李夫人倩影;其四谓影戏始于唐朝与五代间,斯时和尚做法事,将影人之影,当作死者之灵魂,荐亡超度。
影戏发展至宋代,由于商品经济发达、都市生活繁荣、市民阶层扩大,市民文化娱乐繁盛,以及宋代话本之出现,促使唐、五代萌芽之影戏,迅速繁荣等因素,影戏已成为民间普遍的娱乐。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云:“诸门皆有官中乐棚,……元宵节过后,每一坊巷口无乐棚去处,多设小影戏棚子,以防本坊游人小儿相失,以引聚之。”可见影戏在当时相当兴盛。
近代中国影戏大致有北影与南影之分,北影以滦州影戏为代表,南影则以四川影戏为首。北影以驴皮和羊皮为主要材料,南影则以牛皮为主;北影操纵杆用菽秫,南影则用竹棍。至于影戏之类型,依地域细分则有秦晋影系(陜西皮影戏、河南西部和北部皮影戏、山西影戏、河北西部皮影戏和北京西城皮影、甘肃皮影戏、青海皮影戏、川北皮影戏)、滦州影戏(冀东皮影戏、北京东城派皮影戏和北京皮影戏、东北皮影戏)、山东影系、杭州影系(浙江皮影及上海皮影)、川鄂滇影系(湖北皮影、河南南部皮影、四川皮影、云南皮影)、湘赣影系及潮州影系等七大系统。
二、皮影戏的名称与制作
影戏之流传极广,其名称与制作材料亦有不同。就名称言,除“影戏”及“皮影”外,尚有称羊皮戏者(山西、河南影戏);有称纸影戏或皮猴戏者(如广东潮州、福建漳州);还有称灯影者(青海)。台湾皮影戏俗称“皮猴戏”或“皮戏”,盖潮州称“皮猴戏”,台湾沿袭之,以其脸部侧面单目,状似猿猴之故。
皮影之制作材料,各地不尽相同,如滦州影戏之影人,使用驴皮(滦州影戏东派)或羊皮;浙江及青海影戏用羊皮;往昔的潮州影戏使用猪皮;亦有使用厚纸者。台湾无驴而有牛羊,而牛皮胜于羊皮,故多采牛皮。其制作方式,根据《台湾省通志.学艺志.艺术篇》所载:“牛皮厚而坚韧,雕绘之时,必须选择干燥之皮,先去其毛,再以砥石木棍,一再磨擦,使之平滑发光,然后韖之至半透明,始可将影人图案,贴在皮上,以针刺画轮廓,后用尖利小刀,切成人形;雕刻五官、冠裳、施以各种颜色,暂以重量之物压平,以防发生其皱纹,待其干燥,再以掌蘸桐油,遍擦皮面,使之浸透皮中,即可告峻。”为使戏偶能自由活动,全身须分头、胸、腰、手、腿及臀等部分,分别制作,再系以铁丝或麻丝。此外,尚须加上操纵杆,俗称“尪仔筷”,数目视脚色而定,如女性脚色为表示其婀娜多姿之形态,需使用三支操纵杆,可见皮影戏之戏偶制作过程相当繁琐。
三、皮影戏的表演形式
皮影戏演出,戏棚与一般传统戏曲稍有不同,其以“灯”绘“影”,故除影偶外,尚需具备“窗影”及“灯光”。皮偶多为平面侧身,偶长八寸至一尺,亦有长达二尺者。由于皮影戏采平面透光,戏中的人、物皆以正侧面显影,其创作着重写意,藉灯光投射出如梦如幻之影像,配之以符合剧情之音乐,观众之心领神会,随个人才性之不同而异。“窗影”大小并无一定规格,早期多为三尺高五尺宽,后来多加大成五尺高七尺宽。窗影系以四条硬木钉制成长方形框架,再以白竹布或白绸布围之,使成影幕。昔日灯光多使用油灯,后改用电石灯,晚近再改用电灯泡,由于近年来科技之进步,五彩变幻之灯光已不足为奇。
四、皮影戏的音乐与剧目
影戏所用之音乐,宋代是用六言或七言的诗赞词;明代滦州影戏是用木鱼念经式的宣卷,后加上弋阳腔(高腔),到清初雍正年间改用笛子伴奏,腔调上结合了昆腔的成分;清中叶之后,所用的乐器已有锣、鼓、钹、横笛、手板、唢吶、月琴、四股弦子、南弦子、响盏,而以南弦子为主要乐器。但目前皮影戏剧团为节省人力,一般仅使用单皮鼓、锣、铙钹与椰胡等乐器,后场甚至精简至锣、鼓与弦等三人。
各地影戏唱腔亦不相同,山东影戏唱大鼓与坠子;陜西分成道情、汉调、秦腔与其它曲艺等流派;山西、河南采用梆子;江西影戏则使用汉调或花鼓;湖北以汉调为主;浙江影戏用高腔、乱弹、徽调为主;台湾影戏使用潮调(或称【师公调】);演唱之曲调有【一江风】、【一枝香】、【下山虎】、【山坡羊】、【昆山】、【风入松】、【风入院】、【香柳娘】、【奏黄门】、【哭相思】、【驻云飞】、【驻马听】及【锁南枝】……等,每一曲调再分头板与二板,头板之曲调转折较多,二板则较为顺畅而易学。
皮影戏之剧目,以文戏唱曲较多,如《高良德》、《孟日红》、《师马都》、《蔡伯喈》及《苏云》等;武戏唱曲较少,场面则较为热闹,有《西游记》、《狄青平南》、《孙膑下山》、《薛仁贵征西》、《薛仁贵征东》《济公传》与《郑三保下西洋》等剧。
五、台湾皮影戏的发展与现况
台湾皮影戏源于大陆,根据邱一峰的研究,其说法如下:
(一)潮州艺人阿万师,随郑成功的军队来到台南,清兵入台后,阿万师避居高雄弥陀,传有弟子五人。
(二)皮影戏是两百多年前,从大陆北方经广州,许陀、马达、黄索等人由潮州传到台湾南部,在凤山、冈山一带广为流行,北限是北二层溪,南限于下淡水溪。
(三)太平天国年间(一八五○至一八六五),由海丰、陆丰、潮州、汕头一带,传至福建诏安、漳浦等地,后来再传到台湾。
(四)同治(一八六二至一八七四)初年,许陀、马达、黄索等人由闽南将皮影戏带到高雄、屏东。
(五)百余年前,从广东潮州一带传到台湾南部,盛行于冈山和凤山一带,在北二层溪以南、下淡水溪以东的村落中,拥有广大的农民群众。
由以上可知,清代台湾南部皮影戏已相当兴盛。
台湾皮影戏唱腔以潮调为主,剧情多采自历史传说与民间轶事,皮影戏艺人通常在民众酬神或喜庆(如婚礼)时应邀演出。演出场地通常在寺庙前空地或请主住宅前庭;剧团人数一般在四至七人之间,但仅一人主演,一人助演,余者负责乐器伴奏及帮腔。
清末民初,华北各地因白莲教起义,清廷遂认为皮影艺人用纸人兴妖作乱,并捉拿艺人,日据之前,台湾皮影戏艺人并不组团定名,仅以艺人名字及其居所所在地称之,一般认为此种情形,可能与清代对皮影戏的抑制有关。日据之后,皮影戏与其它剧种一样,不得正式演出,仅大社“三奶坛皮戏团”因参加当时日人控制的台湾演剧协会,演出“皇民剧”,始能继续演出。
几经时空递变,目前台湾皮影戏团仅存高雄县境五团:大社乡的“东华皮影戏团”与“合兴皮影戏团”,冈山镇的“福德皮影戏团”,以及弥陀乡的“永兴乐皮影戏团”和“复兴阁皮影戏团”。此外,台北的“华洲园”原为一布袋戏班,于近年成立“华洲园皮影戏团”,曾学艺于大陆。
“东华皮影戏团”原名“三奶坛皮戏团”,早年由张状创立“德兴班”,为台湾知名皮影剧团。日据时代仍能公开演出,为“第一奉公团”;光复后,张德成将之更名为“东华皮影戏团”,改良皮影艺术,并创新剧本。一九五二年至一九六七年间,张叫、张德成及张建国祖孙以《西游记》与《济公传》于台湾各地戏院演出,备受欢迎。张德成(已故)曾多次率团至菲律宾、日本及美国等地演出,于一九八五年获“教育部”“第二届民族艺术薪传奖--传统戏剧类”个人奖。目前该团已传至张榑国。该团之影偶以放大尺寸,色彩绚丽为特点,剧本亦多所创新。
“复兴阁皮影戏团”原名“新兴皮戏团”,一九一五年,张命首随吴天来、吴大头,李看与张着学习皮影戏“上四本”。一九三九年,许福能(二○○二年七月逝世)拜张命首为师,一九五五年与其女张月倩结婚,四年后主掌“复兴阁”。许福能擅前后场,长于文戏《蔡伯喈》与《苏云》等剧,一九六九年开始致力推广皮影戏,足迹远达欧、美,一九八六年荣获“教育部”民族艺术薪传奖,曾至法国等地公演,一九九一年又获该奖项团体奖。许福能无传人,后场艺师许福宙及许从,均为张命首之得意门生。
“合兴皮影戏团”原名“安乐皮戏团”,创始人为张良,后传至张开,再传张古树。张天宝于十三岁随父张古树习艺,擅唱曲与口白;并以看风水及理发为业。张天宝之四叔张井泉长于锣鼓。张天宝致力于皮影戏剧本之搜集与保存,功不可没。张天宝于一九九一年辞世后,由其子张福丁主持团务,其叔张春天负责前场,另聘林清长与林连标兄弟为后场乐师。该团经常搬演《南游记》与《封神榜》等剧。
“永兴乐皮影戏团”,创始人张利与其团员早年奔走于各乡镇演出,擅文戏,但未使用固定团名。张利之子张晚,擅文戏《蔡伯喈》与《苏云》,武戏《薛仁贵征西》与《薛仁贵征东》,于一九七八年正式命名“永兴乐皮影戏剧团”。张晚传子张做(长于胡琴)与张岁,张岁并拜蔡龙溪、宋猫、林文宗等人为师,兼擅前后场,以演出《六国志》、《五虎平南》及《封神榜》而驰名。该团为典型家族皮影剧团,目前有张振胜、张福裕、张新国及张英娇等人从事祖传事业,不乏后继之人。
“福德皮影戏团”,创始人林文宗早年随永安艺师习艺,谙前后场,长于武戏与扮仙戏。该团于日据时代被编为“第二奉公团”,相当闻名。林文宗于一九五七年去世后,其子林淇亮曾中断演出,近年与张天宝合作,并开始提倡皮影戏艺术。
“华洲园皮影戏团”,负责人林振森又名林阿三,一九六○年代开始演戏生涯,一九六九年与友人合伙,于台北创立布袋戏团。一九八七年起,林振森夫妇于四川、河北、陜西与福建等地观赏木偶戏、皮影戏,兴起学习皮影戏之念头,学成后遂于一九九三年成立“华洲园皮影戏团”。该团成员除林振森夫妇外,其三名子女、林振森之妹林美玉、外甥女吕幸玲,以及友人辜文俊,均为基本成员。目前该团演出之剧本,着重具教育意涵或富有民间趣味之简短故事,未来将呈现更多丰富的民间传奇、历史小说及神话故事等改编之剧目。
(来源:《台湾戏曲》)
编辑: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