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第三章 素质到底是什么

时间:2013-08-27 10:46   来源:中国台湾网

  我对素质的理解

  素质教育已经被谈论了很多年了,但什么是素质,什么又是素质教育? 我们对这些概念的理解似乎还存在问题。

  素,原来、原本的意思;质,质地。例如:榆木和檀木都属于木本植 物,但由于其质地不同,用处则相去甚远。就生物意义上看,人有很多本 能,如吃饭、睡觉、痛苦、高兴等,这就好比不同种类的树木之间相同的地 方。我们所说的人的素质,更多的时候应该是体现在非生物学的范畴中。由 于个体素质的差异,生命的过程会有很大的差别。

  一个近乎完美的人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呢?健康的身心、丰富的知 识、文明的理念、良好的修养、处理问题的能力。

  健康的身心:身体的健康很重要。对于个人而言,身体的健康是享受生活 和完成工作的前提。心理的健康比身体的健康更重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 的很多人正是因为心理的不健全,而使其才能不能充分地发挥。一个优秀的人 所应具备的心理品质至少应该包括:宽容、谨慎、豁达、勇敢、敏锐、智慧等。 一个心胸狭小的人、粗心大意的人、目光短小的人、缺乏勇气的人,反应迟钝的 人或者缺少智慧的人无论如何不能说是优秀。典型的人物对比要数《三国演义》 里的周瑜和孔明。周瑜因为心量小而被诸葛亮气死。就《三国演义》的文学描 述来看,诸葛亮则是集宽容、谨慎、豁达、勇敢、敏锐、智慧于一身的典范。 丰富的知识:一个人知识贫乏,不能算完美。博学是优秀人士的共同特 点。博学可以是所有学科都涉猎得广博,也可以是某个学科知识的深厚。非常博学的人通常是以一个学科为基础而博大的,所以真正博学的人是既博且 专的。现在中国的学术界的状态是专的人多而博的人少。人类的知识发展到 今天,任何人穷其一生能知道的都是有限的。就知识的博和专来说,评价普 通人和专业人士的标准是不同的。对于普通人来讲,只要满足日常生活和工 作的需要就可以了。知道所有知识是不可能的,缺乏基本生存知识是不应该 的。在这样一个范围内,大概可以判断出所谓博学的含义了吧。

  文明的理念:关于文明,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内容。文明也是一个动 态的进步过程。今天的中国因为在很多观念上的差异,对于文明的理解也就 有了分歧。有些我们认为是文明的东西,其实是旧时代的垃圾。有些我们还 不能理解的概念,可能蕴含了人类文明的内容。这里我们只说一个简单的问 题。比如遵守规则。作为现代人,文明的标志之一就是要遵守规则。当然, 这个规则是大家公认的,经过合法程序形成的。一个文明的社会某种程度也 是靠规则规范的社会。

  良好的修养:一个人的修养是从其外在的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所谓“诚 于中而形与外”,如果没有内在的修养,不会有外在的优雅。如果没有外在 的优雅,那么内在的修养肯定不到位。

  处理问题的能力:日常生活中每天都在发生着不同的事情。正像古人所 讲,世事如棋局局新。怎样观察问题?怎样分析问题?怎样做出决策?这需 要知识、理念、智慧、观察、分析等综合能力的运用。不管拥有多少知识, 不能解决问题的话,知识又有什么用处呢?如果没有观察和决策,那么勇 敢、智慧等品行又如何表现呢?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勇敢、智慧是在其决策 过程中体现出来的。

  我们希望培养出有素质的孩子,那么什么是素质是我们首先应该明白 的问题。看看那些成功的人,我们就会发现四种基本能力是很重要的基本素 质。我总结为:观察力、分析力、决策力、记忆力。

编辑:杨永青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