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岁的贤正与同学一起讨论周末发生的事情:和妈妈、爸爸去公园,风一吹帽子就飞了。他的朋友基范听了贤正的话哈哈大笑。基范突然说:“老师,我能画风!”说完就在纸上画了风。贤正说:“我也能画。”然后开始画刮风天。贤正说:“老师,我画得好吧,昨天妈妈教我的。”说着把自己画的风给老师看了。就像贤正和基范,很多孩子用线画风。但是过了5岁,最好告诉孩子除了用线条还能用别的方法表现风。
老师对孩子们说:“我们画画刮风的天气吧,大家想想刮风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贤正说会把帽子吹走,会把头发弄乱。其他孩子也说了一些刮风时会发生的事情。
基范说:“树上会掉叶子,风太大就睁不开眼睛了。”孩子们都很认真地回答着老师的提问。贤正接着说:“对,我也看了掉下来的叶子。风刮得大,雨也会下得大。”说完,孩子们开始用不同的画笔来画各种程度的风。强风、微风、下雨时候的风,孩子们用画笔做着实验,看怎样才能更准确地表现出风的形态。画一笔,擦一下,蹭一下,用各种方法来表示风。
贤正说:“哇,好像真的在刮风啊。”他看着自己画出的风很高兴。基范把颜料抹在纸上表示雨。经过一番练习,贤正和基范画出了刮风的天气。贤正画了刮风时,树上掉下来的又红又圆的树叶……
天气很热,太阳红红的,小朋友的脸也被晒得红红的,把风也画成红色的吧。基范画了晚上刮风的样子,白色的树,落在地上的叶子,还在下雨。孩子们用稚嫩的画法描绘着刮风时发生的事情。之前画中人的头发和树叶都是静止的,只有风的样子。孩子们在讨论与风有关的事情时,发现可以用其他手法表现风的存在。通过这些一时看不出结果的过程,最终画出了比以前更写实的画作。
在家的时候也可以多说说风和雨的故事。但是不要听到孩子说了好玩的故事,就要求他画出好看的图。5岁的孩子画出的东西还不是很具体,只能表现出大致的轮廓。等到7岁以后,他们就可以用很多种手法来描绘一个名词,那时就会画出内容更丰富的作品了。很多父母希望孩子能快点画出有形态的东西,总是让他们觉得有急切的目标要完成,这样会给孩子造成负担。
5岁左右的孩子应该练习多样性思考。这个时期的孩子通常和妈妈在一起的时间比和爸爸在一起的时间多,因此总会问妈妈,这个怎么画,那个怎么做。这时妈妈不要直接向孩子描述物体的形态,可以给他讲述一个与这个名词相关的故事,让他展开想象,不要说“风是这样画的”、“风应该这样画”。可以问他:“是不是刮风的时候很多树叶都刮走了?”“是不是下雨的时候天变得很黑,雨伞都飞走了?你记得上次的事吗?”说一些这样的故事可以帮助他们想起刮风下雨时的情景。不一定要画出来,通过简单的对话,让孩子想起各种刮风的情景就可以起到活跃大脑的作用,让他们联想起各种单词、各种事物。孩子长大以后遇到相关主题,比如写文章或者画画时,可供选择的材料就比较丰富,而且由于有过类似的思考过程,完成起来会比别人更轻松,成果更优秀。
让8岁左右的孩子画冬天的风景,他们通常会画堆雪人或者扔雪球的情景,其实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并不是这些东西。雪融化造成的脏兮兮的马路,卖烤地瓜的叔叔,扫雪的工人,做泡菜的姥姥和妈妈,这些才是最常见的冬日风光。
但是很多孩子已经在脑海里形成了一个公式——冬天=雪,已经形成惯性思维,没有思考的过程,反而无法表现最常见、最简单的事情,或者说习惯不去表达这些。所以如果自家的孩子正好是4—6岁,有计划地训练他用多种方式描述一个主题,打破惯性思维吧。
能想出各种各样好主意的人经常使用的是一个被称为“想法地图”(Idea Map)的方法,用个简单的例子给大家解释一下吧。比如说,以太阳作为主题说出自己能想到的故事或事物,也就是说固定一个主题,接下来就让孩子任意发挥,可以经常在家里做这样的游戏性质的联系。
在纸上写“太阳”两个字,或者画出太阳的样子,然后描述太阳暴晒时发生的事情。可以说与季节相关的故事;也可以说由于天气太热人们出来都戴着墨镜的现象;说云彩遮住太阳、美丽的晚霞都可以。开始一个话题,就可以联想到相关的单词和图像,也可以用接力式的方法,父母先说一个关于太阳的故事,再让孩子说一个,这样父(母)子(女)共同参与的游戏不仅可以拉近亲子关系,还能减轻孩子思考时的压力。如果孩子到了可以画画的年龄,可以边说边画,或者由父母代笔。这个游戏并不是为了学习画画技巧,而是为了开发孩子的多样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