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于今年8岁,喜欢龙,据鲜于的妈妈说,鲜于从开始画画那天就一直画龙。起初妈妈认为他是因为看了跟龙有关的一部电影,被龙迷住了。但是一年过去了,鲜于还是没有放弃对龙的执著,妈妈不由得担心起来。不管是画画,还是手工制作,鲜于的作品里总会出现龙的身影。他画龙时注意力特别集中,会为了画出更好的作品想尽办法。
226页有鲜于8岁时画的宫殿,效果很不错。除了龙以外,我们要求他画点别的。228页上面的图是鲜于画的宇宙,要求他画出龙以外的东西,鲜于觉得很没有意思,因此完成的作品看起来有些单调。鲜于真的只想画龙吗,他从来不想画点别的东西吗?
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的喜好也会逐渐发生变化。每天画兔子的孩子有一天会想画花,可能过段时间又会连续几天一直画公主。也有些特别的孩子持续几个月或者几年一直画一样的东西。“我的孩子平时常读书,看到的东西也很多样,但是为什么画画的内容这么单调,为什么只喜欢一种东西呢?”家长会担心这类问题。这时要是强求孩子画其他的东西,孩子会感受到压力。“为什么不让我画我喜欢的龙呢?”“画龙有什么错吗?”孩子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如果孩子有他喜欢的东西,就要认可孩子,欣赏他的作品,然后帮助他画得更好,让他在不经意间接触更多的东西,为孩子培养多样化的想法创造机会。通过观察实际物体的形态,或者是电影、演出、展览等,孩子会扩大自己的想象空间。多多观察,积累经验,孩子的想象力才能变得更加丰富。
如果孩子每天都画龙,要先称赞他:“哇,这个龙比上次那个好看多了,但是龙没有朋友吗,龙的朋友是什么啊?是水和乌龟吧,有这么多朋友是不是更好玩啊?咱们把这些龙的朋友也添上吧。”像这样先称赞再建议,孩子更容易接受新事物。
如果鲜于一直画龙,与其强制他画其他东西,还不如为他提供更多关于龙的资料。给孩子看了各种资料以后,老师要求他认真练习画龙。鲜于眨了眨眼睛开始观察,龙的头、眼睛、须子、脚趾甲等,所有的细节部分都没有疏漏,观察自己喜欢的东西,不仅不会觉得不耐烦还觉得十分高兴。为了不漏掉信息,他把这些资料看了一遍又一遍。虽然鲜于一直画龙,但是从来没有这么仔细地画过,他对自己这次画出来的龙十分满意,甚至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会画龙的人!”过了几个月以后,老师让他画没有龙的作品。他这次画出来的不是龙而是鳄鱼。
可能是参考了龙的外形,鳄鱼尖锐的牙齿画得很不错。鲜于最大的变化是,现在即使不画龙,也可以自如地画出其他事物,喜欢的事物范围在逐渐扩展,不仅仅局限于龙了。认可孩子喜欢的东西,鼓励他在这方面更进一步,孩子会更有自信画出更好的图画。
有一天,鲜于说:“这是我在家里画的。”他自豪地向大家展示自己的作品。230页的图画的是变成变色龙的小猪长着翅膀的样子,完全出自鲜于的想象。只会画龙的小伙子进步可真大呀!这个想象中的动物还带着帽子呢,脚趾甲、身上的鱼鳞、尖锐的牙齿都跟龙很像,但是已经完全不是龙了,是自己自由想象创造出的新东西,这个明显的进步是孩子创意的体现。
如果孩子有特别喜欢的东西,那就认可它吧
蜘蛛侠、超级忍者这类电视上或电影中经常出现的“无敌大英雄”是男孩子最喜欢的人物,由于非常喜欢,画画的时候就会常常想起,把他们呈现在纸上。因此,男生会经常画血淋淋的、把坏蛋打倒的残忍场面。父母这时又不禁担心:“我的孩子是不是有暴力倾向啊?”“为什么一直画这样的东西呢?”遇到这种情况,不要试图装作不经意地转移话题,应该看完全图称赞他画作中比较好的部分,比如说:“这个蜘蛛侠看起来真的很有力气哈,真棒!”孩子听到自己喜欢的人物被认可时,比听到自己被认可还要高兴。孩子会被一句话弄得哈哈大笑,也会因为一句话而哭哭啼啼,所以不要因为一句话伤害孩子。
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一下吧!
美术批评家兼美术教育家雷德说过,儿童的美术教育需要很多辅助材料,要鼓励孩子多看多实践,让他把看见的东西呈现在纸上。孩子们习惯画出自己喜欢的东西,因此,丰富的视觉体验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