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章末点评

时间:2013-11-04 09:53   来源:中国台湾网

  我感觉大学生的生活姿态,独立出来,也可以写成一本书,我们在一起可以谈个三天三夜,因为其中有太丰富、太鲜活的案例了,这说明只要我们深入大学生灵魂的深处,还是有很多可以分享交流的。任教30年,我看到一届届学生离开校园,“铁打的校园,流水的学生”,90后大学生生活姿态的巨变,不得不说对我内心冲撞和撼动很大。比如我们谈到了许多的关键词,像“刷夜”、“卖萌”等,这些在我看来很“神奇”的现象,却是现在大学生中很普遍的姿态。

  有些现象确实是这个时代的特点,因为这个时代的变化实在太快了。比如,因为消费的多元化、娱乐的多元化,可能就使寝室生活中的谈话活动不是主流了,大家一天忙得累死了,谁还有心情去聊天呢?没有话题哪个人会去聊呢?但是在七八十年代不是这样的,那时候没有网络,没有手机,所以学生们晚上聊天是很普遍的,男生女生都聊,只是聊的话题可能有些不同,男生可能会说“我今天看到了一个女生很漂亮,好像是新闻系的”。在那个纯真的时代,大家聊天的话题也都是透澈和纯真的。男生看到女生会脸红,也没有什么独特交往的方式,只能写信,写了信要忍受好多天的心跳、紧张,才会收到回信。当时的条件特别艰苦,冬天的时候,室友们都穿一样的军大衣,放在同一张桌子上,第二天起床时天还没亮,大家就经常会互相穿错衣服。晚上有人的洗脚水没倒,经常有人一下子踢翻,寝室里经常被水淹。当时的生活是很压抑的,室友们聊聊天可以放松心情,我不觉得他们谈话肤浅,这样的谈话打上了那个时代的烙印。

  很多大学生不能坚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对当下做的事也感到迷惘,不知道为什么要干这件事情,我觉得这就是迷茫的典型表现。为什么不能坚持做一件事情,不知道为什么要干这件事情呢?这是一个老话题,就是大学生的理想和目标是缺失,或者说是模糊的,那么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按理说上了大学,至少人生还是有一些简单的目标吧,比如为了光宗耀祖,为了自己过得更好,等等。那么为什么在目标、理想和现实的行为之间会出现背离呢?这么基本的目标是怎么模糊的,是怎么丧失掉的?大学为什么会有个漫长的迷茫混乱期,为什么会浪费这么多宝贵时间呢?我觉得至少可以得出这么一个结论:理想和目标是容易丢掉的,是容易忘记的,是容易模糊掉的,是容易被消减的。相对的,理想和目标多次被明确、被确认也不过分,它是需要牢记的!懒惰、随波逐流、放纵自己,这些都在消减我们的理想和目标,因此一旦我们拥有理想,就需要去珍惜、确认、巩固、维护。可是我们大一的时候,存着侥幸心理,总想放松一下、再放松一下,渐渐地惰性就上来了,理想就被遗忘了。也就是说理想和目标跟主观有割舍不断的联系,理想和目标的模糊、忘记、丧失可能和我们个性的缺陷、人性的弱点都是有关系的。

  从理论上来讲,除了有理想以外,还要看你有什么样的理想和目标,这种理想目标是不是优良的、优质的。有些功利化的目标很压抑人,很压迫人,比如有些孩子的目标是考上北大清华,考上了之后,又突然做了和尚。

  社会评价也会影响一个人对理想的坚定程度,它会修改你的目标。比如社会是朝这个方向引导的,你是那样的目标,它就会对你的目标进行校正,甚至有所颠覆。

  另外有同学讲,大学很多人不能做真正的自己,这其实是一个自由的问题。自由对人们来说是很重要的,本真的自我、自由的自我、自我实现的自我、快乐的自我,这都属于自由的范畴。我们不能做真正的自己,总是强迫自己做一些事,显得自己很忙,比如说必须要读什么书,等等,这些都不是从自己的幸福点出发的。由此引出一个问题,我们上了大学为什么不能把脉自己生命的律动?我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的个性是什么,我的兴奋点在哪里,我对什么专业、什么书感兴趣?如果我们不能把脉自己生命的律动和内心的真实,可能就会强迫自己,强迫时间久了,你就不会快乐,就会异化了。所以真实的自己就需要提醒我们多多体会自由的重要性,但这不意味着自由是可以乱来的,或者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其实有些人对自由的定义是妖魔化的。笛卡儿说“自由就是放弃”,自由就是放弃那些不切实际的、完全做不到的事情;自由就是放弃、丢掉那些多余的东西。我们不能说要考试就使我不自由,不考试我就能自由。

  比如说“吃饱了才有力气减肥”,但是有人会一生混乱过去,也有人能马上走出混乱。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档次和品位,有些人会觉悟,就像有些人沉迷游戏,但是在爸爸妈妈的影响下决定去看书。能觉悟的人是在什么样的影响下,走向正轨的,是一本书、一场讲座,或者是家长的提醒?不能醒悟的人,他是怎么样不受影响的?我觉得这就是教育的秘密。

  当然了,我们永远也不能穷尽一个人走上某条路是受了什么影响这个话题的。你想一下,从小到大是什么样的力量影响你考上了大学?实际上我们人生的每一步都是很惊险的,有些人一念之差,就走上歧途了。像男孩子打架,有可能就被打残打死了,我小时候打架很厉害,每天都是一脸的血,包括上了大学、刚毕业,也是很暴力的,但我总算很惊险地走过来了。所以我觉得,做一个真正的自己,成长的过程受什么因素的影响,这个问题很难说。

  另外还有同学说“整天挂在网上,放纵自己,寝室很乱”,可能也不是所有的寝室都乱,也有整洁的寝室、整洁的男生。但是浪费宝贵时间,放纵自己,消耗自己的精力在无聊的网上,这现象确实是存在的。也不是说这种阶段性的混乱,把自己整天挂在网上,过着一种暗无天日的生活的人,将来就完全是个废物,这也取决于他们觉醒的时间,有的人到了大三大四幡然醒悟,有的人则迷糊了一辈子。但是不可避免的是,他们会影响他人,而且如果没有这个混乱期,他们会做得更好,因为客观上迷茫和颓废浪费了一些时间,节约出来的时间他们会读更多的书,可以成为“帅才”,做更大的事业。所以不论怎么说,放纵自己肯定是有问题的。

  所有的精英都是需要克制的。在普京第一次当总统的时候,俄罗斯的女人写了一首歌,说爱人就要像普京那样的。为什么?因为普京是俄罗斯最懂得克制的男人。就大学生活来说,寝室生活的放纵、挂在网上、不能管理自己、懒惰等,可能都是大家克制力欠缺的表现,没有克制力,你就是再天才也走不远。放纵、懒惰的想法大家都有,就看谁能更克制自己,更能节制自己的欲望,所以说欲望是需要管理的。我在讲“幸福管理”的时候说,幸福管理的本质是欲望管理,欲望管理的前提是,欲望是需要归类的,哪些欲望是合理的、正当的,哪些欲望是不合理的,比如说你吃了饭还吃摇头丸,还去吸毒,这合理吗?我们要对欲望进行区分,然后对这种如麻的欲望进行管理,再对错误的冲动进行克制。克制力的有无以及强弱意味着一个人能走多远,意味着一个人将来能不能进入精英群体,凡是社会精英们在年轻的时候都有非常强大的克制力,都有过一段非常孤独的生活。大学里一旦放纵自己,虽然将来能找到工作,也可能觉醒,但是会留下人生永恒的缺憾。大学没好好读书,就像瓷器在窑里烧出来时裂口了,即使再修补也不是一个完整的瓷器。在大学里错过了读书的季节,错过了思考的季节,即使以后也能读书思考,但那是很不一样。在大学里学习读书听讲座,跟出去以后自学完全是不一样的感觉,你现在坐在学校图书馆的感觉,跟多年之后回来的感觉也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无论如何在大学的时候一定要学会克制,你想将来过体面的生活,想成为社会精英,你想拥有某种素质、某种气质和才华,现在就必须学会克制。

  “孤独让我如此美丽”。忍受一段时间的孤独,是未来精英们的必修课。你有自己的事情要去完成,你不孤独,你不静下心来,那怎么能完成任务呢?克制自己不是说死读书之类的,该怎么快乐还是要怎么做,打球聚餐运动,该快乐的时候还是要快乐,但是这是有节奏感的。可能你是青年才俊,但是懒惰可以把你的优秀品质都抵消掉了,最后使你一无所有,在社会上什么都不是,只是一个空有文凭的人。

  现在女生的姿态越来越生活化和社会化。对于这个变化,第一它是必然的,第二这也不见得是坏事。化妆购物之类的我觉得也不是什么坏事,人生总要有学会这些事情的时候。关键是,在生活化和社会化的时候,不能丧失了灵魂。生活化和社会化是必需的,但不是根本的。一个没有灵魂的女生,不论再怎么生活化和社会化都是没有意义的,女生要有高雅的气质和不凡的谈吐,给生活化和社会化注入灵魂,是女生的本质任务。

  杨澜给女生的十条建议,第一条就是多读书、读好书,第二条是要多跟社会精英接触。人都是往高处走的,同学之间也有潜在的精英,你和精英在一块儿,他会提醒你,他会跟你良性地互动,他会调动你的激情,你需要和这样的人打交道。如果这个人他完全不能促进你成长,不能使你往上走,还把你往下拽,那你就珍爱生命,远离这样的人。即使这样的人会吃、会喝、会玩,那对不起,你也要转身,这样子你才会越走越远。

  大家讲到你们现在的种种生活,包括网络上的“秀”、宿舍的矛盾,等等,其实我的感受就是这个时代的变化实在太迅猛了,我国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家庭条件的变化,包括硬件的具备、生活的丰富、条件的改善都还比较慢。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后到进入新世纪,我国加速度的发展、生活物质条件的改善对学生的生活影响是巨大的。比如家庭条件的改善可能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粮食的浪费,独生子女政策可能某种程度上培养了一批娇惯的、宠物化的一代。就像刚才那位同学说,她一去学校,家里生活质量马上就降低了,有她在家的时候,家里炒四个菜,她一走家里就两个菜。你考大学之前,在家里洗过袜子吗?洗过内衣吗?家人是怎么伺候你的?现在的大学生不像我们这代人,我们这代人完全是野生的,自生自灭的,你活着就活着,死了就死了,反正你出来就出来了,颓废就颓废了,为什么呢?因为小孩多啊!家里有四五个小孩,你不行那还有两个,无所谓。但现在就一个孩子,独生子女,大家都要宠着他。

  另外,这个时代硬件的改变,它的影响是双面的。一方面为你提供了比较好的硬件设施,包括我们学校的硬件都在改善,有设施齐备的教室、报告厅、食堂和图书馆。但是另一方面,很多人没有珍惜,也不懂得珍惜这种改善的硬件,或者说并没有把这种硬件的改善化作学习的动力。比如,一个很好的学术报告厅却没有学术活动,没有学者来交流。我有一次到某地的一个报告厅,非常的豪华,连椅子都是真皮的,桌子也是原木的,可以坐三百来人,但平时从来不开,因为没人来做学术报告啊!我问他们:“你们这儿叫做学术报告厅,一年做了几次学术报告啊?”他们说:“这半年来你是第一个来做学术报告的。”同样的道理:我们现在有这么好的教室,这么好的图书馆,这么好的硬件,你说是用来干嘛的?现在这么好的条件,使我们健康地成长,使我们免遭苦难,但我们精神的发育呢?我在思考我们90后大学生,怎么利用大学这么便利的条件,把自己炼成一块好钢。

  我在许多大学图书馆都看到了一排排的好书,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一种欲望:我要把某一个区域的、某一个范围的、某一个架子上的书籍全部读完。有些书我精读,有些书我快速阅读,我看一看目录,看一看前言、后记,有些是我已经掌握的,我就翻一下,有些是我不懂的,我就仔细阅读,特别是一些比较旧的、布满灰尘的、文史哲方面的书,我要认真研读。我只知道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大学生,大家的挎包里都装满了书籍,走到哪儿,读到哪儿,虽然我们当时没有这么好的硬件设施。现在条件改善了,能不能化成我们走正道的、追求上进的欲望和动力呢?

  所以,应该反思,我们是否对得起这么好的教师、这么好的图书馆、这么好的饭菜,我们何德何能?我们要有敬畏之心,才有平常之心,才有感恩之心,也就是说感恩的背后,是平常心和敬畏之心。一个人把他所得到的一切,当做一种应该,家里应该给我钱,父母应该对我好,那么他会感恩吗?感恩之心就是唱唱歌,喊喊口号吗?它应该是从哪里生发出来的?我觉得首先就是敬畏之心。从当代大学生姿态的背后,一方面可以看到我们社会的变化、校园的变化,另一方面也看到大学生自己内心世界的变化。其中有些是正常的,比如,我们需要玩游戏,需要适度的放松,游戏里也有快乐、有哲学、有智慧,玩一下有什么关系呢?但是,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玩不玩游戏,而在于是否有克制地玩游戏,我们要把握好度,我们是纯粹地沉迷于游戏,还是从游戏里学到一些东西,然后快速地转型?我们是游戏后有更高的追求了,还是停留在游戏世界,不能自拔?

  总之,希望大家多一点独立的思考,多一点透彻,在心中有一根弦,能做到收放自如,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该玩,什么时候该学习。我们是玩完一个寒假,就等待着五一,等待着暑假,还是能想到我们已经玩了够长时间了,是时候该好好学习了?

  希望大家能自己透悟,把脉自己,诊断自己,研判自己,修炼仰望星空的能力和脚踏实地的本领,希望大家能走得很远很远。

编辑:杨永青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