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出版序 为什么大家都在读一本历史书

时间:2013-01-25 14:03   来源:中国台湾网

  出版序 为什么大家都在读一本历史书

  2012年11月,王岐山主持某会议,结束时对与会专家说:“希望大家看一下《旧制度与大革命》。”其实在这之前很久,本书就在政府上层热读,只是当时没有引起社会太大的关注,而是在《新华日报》报道了之后,才被广为转载,于是所有人都在争相购买,但各处都已脱销,有时求告无门。

  但是,王岐山不是第一个喜欢这本书的人,它也不是在被推荐之后才成为一本很有用的书,它一直都是一本好书。其实,它早就被翻译成十几种语言,被引入美国、德国、意大利等国,任志强也有收藏,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推荐学生仔细阅读,而且,它还是牛津大学校方在上个世纪初就指定的基础教程,这一百多年来的牛津人无不读过;1979年纽约专门成立了托克维尔学会以纪念他和他的著作……

  它还有很多值得称道的地方,不过那都不是重点,重点还是这本书到底有什么特别,值得大家这么追捧?为什么一个法国人写的18世纪的法国历史会如此吸引全世界尤其是中国的读者的眼球和思想?这才是我努力去发掘的重点。

  托克维尔出身贵族,但自由倾向比较严重,他著述的《论美国的民主》,曾让他30岁即名扬天下,一举成名欧美各国,政界奉为上宾,思想界称为奇才;托克维尔是法国思想家,曾经历五个法国“朝代”,可谓看多了世间沧桑;托克维尔是法国外交部长,和皇帝吵过架,和同僚动过武,最后淡出政界,专心著书,可谓看透了。这是个了不得的人。但这不可能是重点。

  托克维尔眼光犀利,文风尖刻,在评述之前,会把世界先倒过来看一遍,再把它正过来,于是对读者来说,它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提供了一副全新的画面,于是,它就成了一块思想的磨刀石,一块上好的磨刀石。读它,实在是一种享受,我从来都没有想过,读一本历史书,能让人沉醉其中,真是咄咄怪事。但是,文风也不是重点。

  托克威尔看到,旧制度崩溃了,法兰西民族仿佛在动荡中寻求新生,但社会动荡之后发生了什么呢?根本没有带来革命党人预期的结果,原有的旧制度中的一部分,被原封不动地移植到了新制度中,而人们还举杯相庆,法国终于脱胎换骨了!不,大革命驱逐了法皇,但是法国人还是那帮法国人,所以,法国没有改变!原来,席卷欧洲的大革命,把整个欧洲史一分为二,创造出来的新世界竟然和旧世界有诸多遗传关系。这好像有点儿意思了,不过,这也不应该是它传播广泛、影响如此深远的重点。

  翻开这本书,我突然惊奇地发现:18世纪的法国和今天的中国竟然有如此多的共鸣之处。比如,法国人热爱做公务员,简直到了痴狂的地步;所有农村人都涌向巴黎,于是地价飞涨;枢密院发布通告,劝诫农民不要千里迢迢来巴黎“上访”……看到这里就有点儿意思了,我想,这大概可以解释为什么他要被政府高层热读,被大地产商热读,被台湾人、香港人阅读,甚至被几十个其他国家比如美国、法国、德国的政商文化界推崇了。托克维尔讲述的故事,处处有当代中国的影子,这就有点儿说到重点了。

  但是,当我翻遍各个汉译版本,觉得有点儿小恼火(我认识的各个朋友也都有这样的感觉):竟然文字堆砌,读不太懂!于是我不得不一次次翻阅原文,去看看托克维尔到底想说个啥。我开始想,托克维尔不能就这么被浪费了吧,于是,我就开始计划一个新的译本了,也就是中国友谊出版社的这个新版。我相信,我对它的热爱会注入其中,让它不再晦涩,而是让人清晰明了地读懂托克维尔,而不用去一遍遍翻阅原文了。

  我有这期待。

编辑:刘莹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