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的祖先踏着其他移民们的足迹,来到新大陆。根据华盛顿家族的族谱,华盛顿的祖先是征服英格兰的诺曼底人中的一员。这些征服者在领袖们的带领下,离开故土诺曼底,攻占了英格兰大部分领土。辉煌的胜利让他们成为英格兰的新主人,他们拥有征服者应该获得的土地和特权。华盛顿的祖先光荣地列于特权阶层,并在达勒姆郡获得广袤的土地。
诺曼底人征服英格兰的第一位领袖是威廉c。他将至高无上的荣誉赐予随同而来的征服者们,并不断地让他们的既得利益扩大和特权保持世袭。然而,他们毕竟是将压迫强加于英格兰人民的外族侵略者,自然会遭受本地人为争取自由和实现独立而进行的反抗。诺森伯兰人是反抗最激烈的分子。为了应对来自诺森伯兰人的威胁和挑战,作为头脑清醒的统治者,威廉决定在边远地区布置亲信,当然他知道哪种人更适合那些地方。
华盛顿的家族当时就被认为适宜安插在边远地区。这个家族的始祖名叫威廉德赫特伯恩。在这个家族进入英格兰之前,它们是诺曼底当地闻名遐迩的望族。再往前追溯,这个姓氏的最早来源是一个村庄的名字。后来,华盛顿的祖先接受了当地主教以这个村庄为礼物的赏赐。该村庄成为了华盛顿家族的封地,于是他们就以这个村庄的名字作为姓氏。这种现象在威廉时期普遍存在,所以也很好解释。贵族和教士以封地命名家族已经成为习俗。华盛顿家族后来的发展历程由于史料匮乏而无迹可寻,但是作为诺曼底征服者中的一员,他们与其他贵族一样获封大片土地是不争的事实。
威廉德赫特伯恩的一些故事还能被模糊地知道。他曾经拿出赫特伯恩村庄这块封地,换回位于本教区内的威星顿村庄和采邑,其姓氏也被此后的威星顿所取代。这种行为让当地主教对他的忠诚深信不疑。德威星顿承诺每年
诺曼底人也称诺曼人。他们是当地高卢人和维京人的混血后裔。活动区域在法国北部塞纳河
下游、马槽乡直到科唐坦半岛。他们是最后一支成功侵入英格兰的民族。b 达勒姆郡是英国英格兰东北部的单一管理区。c 威廉是法国诺曼底公爵,出生于1028年。他8岁继承爵位,15岁受封骑士,1066年成功入侵英
格兰并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加冕为英格兰国王。1087年,他在诺曼底去世。
向主教缴纳四英镑的免役税。如果举办大型狩猎活动,主教的两只灵缇狗由他饲养;如果爆发战争,他将毫不犹豫地献出一名全副武装的士兵随征。他之所以许下这样的诺言,与当时的环境有关。举办大型狩猎活动是达勒姆地区事务的重中之重,履行军事义务也是刻不容缓的绝对要事。那些获得主教封赏的人在达勒姆地区拥有辽阔的土地和一望无际的森林,他们举办的狩猎活动是具有相当高的规格的。
时光荏苒,这个家族的名望开始逐渐衰落。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257年才得到根本改变。原因是,家族的名字赫然出现在那年国王特许给教会的领地契约书上。大部分教士感激国王的恩赏,这让他们成为了王权的忠实捍卫者。当国王的权力面临有产者联盟的威胁时,忠于国王的教士们便组建起皇家骑士军团,为信仰和权力而战。在这支皇家骑士军团里,威星顿村的威廉威星顿便被记录在册。不幸的是,国王的军队在1264年的一次战役里全军覆没,国王也身陷囹圄。
威星顿家族遭受前所未有的沉重打击,但他们没有就此丧失希望而一蹶不振。英国国王爱德华三世在位期间,在各种社交场合中,威星顿家族成员的身影频繁地出现。在历史的长河中,威星顿家族那天蓝色背景的金玫瑰徽章纹饰没有湮灭,它依然以熠熠生辉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公元1264年的那场战役的重挫并不意味着否极泰来,对这个家族的新考验在不久后来临。1346年,苏格兰国王派遣大军攻打苏英边境上的诺森伯兰,企图征服国力弱小的英格兰。为了守卫高贵的英格兰国土与后世子孙永恒的荣耀,威星顿家族响应号召,率先参加卫国战争。威星顿家族可谓尽职尽责,在数场激烈的战役中表现神勇,坚决履行着祖先留下的保家卫国的承诺。这场战争以苏格兰的最终失败而宣告结束。
我们无法确切考证威星顿家族在这场战役后获得了哪些赏赐与荣誉。但尚武传统和优秀的战斗素养,从此在该家族的传统中根深蒂固。诺森伯兰战役后的两百多年间,威星顿家族的名字在不同的史籍记载中依然光彩熠熠。他们活跃在边地,享受着人们尊崇与爱戴。遗憾的是,这个家族因为缺少嫡系男性继
爱德华三世出生于1312年。1327年,在坎特伯雷大主教的主持下,他加冕为英格兰国王。
1336年,为报复法王腓力六世对佛兰德的英国商人的迫害,开始了对历史产生深远影响的
“百年战争”。晚年,他受情妇佩雷斯夫人的控制和愚弄,蜕变成昏君。
承人而被剥夺了封地继承权,最终无奈地走向没落。
自此,威星顿家族的名字再也没有出现在领地骑士名单上。令人欣慰的是,他们并没有完全湮灭于历史的长河中。这个家族的旁系成员的身影时常出现在修道院中,而其中最有名的当属约翰德威星顿。1416年,他以院长的身份出现在福音女修道院——福音大教堂附属修道院之一。它在当地久负盛名的原因之一是,教皇会亲自任命每届修道院的院长。而每届院长,则享尽人们的尊崇、教皇赋予的荣誉以及不菲的切实利益。
岁月如歌,三百年时光匆匆流过。威星顿家族一直牢牢垄断着福音女修道院的控制权。他们的权力最巅峰时,当地政府都无法正常实施管辖权。然而,威星顿的家族成员并不满足于眼前的利益。他们睁开双眼,洞察历史,顺应潮流,与弱者为伍。约翰德威星顿首先站到维护弱者利益的最前列。他坚决主张取消贵族教士的特权,并公开与当地正副主教展开激烈论战。他是为理想和信念而战的年轻斗士。在广大信徒的支持下,论战取得辉煌胜利。另外,约翰不遗余力地多次捍卫女修道院的荣誉。他居功至伟,所以最后被推选为当地男修道院院长,这也是民心所向。1466年,约翰去世,结束了长达30年的在位生涯。英雄长逝,人民在心中深深地缅怀。他被安葬在教堂北大门旁边。那里距离圣贝内迪克圣坛很近,以便让那些尊敬他的人随时去凭吊英雄事迹,追忆英雄壮怀。
细心的读者读到此处,可能已经发现:威星顿家族已经不再是一脉单传。这个家族形成若干分支,并且分支和母体的联系已经不再紧密。每个分支都根据自身状况和意愿,坚定地行走在历史的长河里。到了最后,威星顿家族的成员,有的雄踞英格兰商界,积累了万贯家产;有的蜚声英格兰学术界,成为某些领域的大师;有的扬名政界,成为大权在握的风云人物。在漫长的演变进程中,这个古老家族的名称又发生多次变化,先是被称为华星顿,又被称为华省顿,最后辗转定名为今天的华盛顿。美国国父华盛顿就是这样一个古老家族的后裔。其最有迹可循的祖先名叫约翰华盛顿,是兰开郡沃尔顿人氏。约翰曾经担任诺桑普顿郡长一职。1538年,他因为战功,被赏赐了诺桑普顿地区的一座庄园及其附近土地。到了1620年,人们已经习惯性地称这座庄园为“华盛顿庄园”了。
威廉华盛顿爵士是华盛顿庄园后世的一位主人。他有幸迎娶了查理一世的宠臣、名垂史册的白金汉公爵b的妹妹。姻亲关系影响了威廉的政治倾向。华盛顿庄园选择支持斯图亚特王朝统治。这种政治选择在为他们赢得短暂荣耀的同时,也为后来家族的灾难埋下了伏笔。亨利华盛顿爵士是威廉爵士的儿子及法定继承人,他传承了父亲的尚武精神和好战传统。在布里斯托尔战役里,他统率的骑兵部队为战役的最终胜利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亨利在之后历次战役中的出色表现,让他在原沃切斯特司令官被俘后成为新的统帅。然而,反抗斗争如火如荼,各地起义军走向联合。他们的政治诉求是推翻王权,建立自由的资本主义国家。于是,英格兰的王权统治开始变得岌岌可危。国王已经无法控制极端混乱的政治局面,不得已之下只好化装逃往亨利爵士的领地。然而,只要是墙,就难免要透风。起义军很快发现了国王的踪迹,并随后写给亨利爵士一封劝降信。在信中,他们希望亨利爵士能够顺应民心,交出国王。亨利爵士经过深思熟虑后,选择了忠诚。他断然拒绝起义军的要求,坚定地支持王权,决心为报答国王的信任而奋战到底。
华莱士是起义军的上校。在收到亨利爵士的回信后,他率领5000人的大军,气势汹汹地兵临华盛顿庄园,准备用武力逼迫亨利交出国王。形势危急,亨利爵士只得派信使去征询国王的意见,没想到信使一去不复返。起义军在华盛顿庄园外安营扎寨。三个月后,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华盛顿庄园的粮食供应变得十分艰难,于是也逐渐丧失了抵御起义军的还手之力。如果华莱士上校宣布进攻,华盛顿庄园肯定连一个小时也撑不住。即便如此,亨利爵士仍然死守对国王的忠诚——“等待国王的命令”。国王的命令姗姗来迟。令人惊讶的是,国王不仅不让亨利爵士抗战到底,反而命令他缴械投降。1646年7月19日,亨利爵士履行国王的最高指令,体面地走出华盛顿庄园,向起义军投降。由此不难发现,锲而不舍、坚守承诺、永不言弃铸成了华盛顿家族世代相传的美德。本书的主人公自然也继承了家族的传统美德,成为率领美国人民驱散黑
查理一世出生于1600年,父亲是詹姆士一世,母亲是丹麦公主安妮。1625年,他继承王位。英国
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他于1649年被送上断头台,成为英国历史上被公开处死的唯一一位君主。b 白金汉公爵名叫乔治维利尔斯。他出生于莱斯特郡的一个乡绅家庭。1614年,他得到英王
詹姆士一世的恩宠。查理一世即位后,他的地位更加尊荣。然而,他主导的一系列对外政策
的失败,比如征荷兰惨败,打法国伤亡惨重,远征加的斯败北,导致严重的财政危机,引起
国内尖锐的政治斗争。1628年,他被一名狂热的海军中尉刺死。
暗、迎接光明的内在动力。
查理一世去世数十年间,有关华盛顿庄园的发展情况的史料少之又少。克伦威尔时代开始后,拥护王权的人们深刻地认识到,美好的日子将不复存在。1655年,心有不甘的贵族发动了暴乱,而这招致了愤怒的克伦威尔的疯狂报复。为了保全自身性命,大批的贵族纷纷选择逃往邻国寻求庇护,其中就包括华盛顿庄园的约翰和安德鲁两兄弟。他们是英勇的亨利爵士的曾孙,是华盛顿庄园的法定继承人。
1657年,约翰和安德鲁兄弟俩经过长途跋涉,终于到达北美洲的弗吉尼亚地区。他们在威斯特兰县购置了一处田产。威斯特兰县的具体位置,是在波托马克河和拉帕哈诺克河之间的北峡地区。不久,约翰迎娶了安波普小姐,与之组建了家庭。他们在布里奇斯河畔安家,经过数年奋斗拼搏,约翰成为一名庄园主。时光荏苒,约翰声名日盛,他先后担任了地方行政官和市民议会议员的职务。在任期间,约翰竭尽全力为民服务,尽可能地多办好事、实事。当地人民感谢约翰的爱心,把他住所所在地的教区称为华盛顿教区。
随着约翰和安德鲁兄弟俩的到来,华盛顿家族开始在弗吉尼亚地区扎根。之后好几代人的一生,都在约翰建立的庄园里度过。约翰的孙子——我们的主人公华盛顿的父亲奥古斯丁,出生于1694年。奥古斯丁的一生经历了两次婚姻。他在1715年迎娶的第一任妻子简,是威斯特兰县巴特勒先生的女儿。婚后,他们一共生育四个孩子,可惜只有劳伦斯和小奥古斯丁没有夭折。1728年11月24日,简不幸病逝。1730年,奥古斯丁再婚,迎娶了第二位妻子。这一任妻子名叫玛丽,是鲍尔上校的女儿。婚后,他们先后生育了四个儿子和两个女儿。四个儿子分别是乔治、萨缪尔、约翰和查尔斯,两个女儿分别是伊丽莎白和贝蒂,但贝蒂不幸夭折。本书的主人公乔治华盛顿,便是这四个儿子中的老大。1732年2月22日,这位日后的美国国父在布里奇斯庄园的老宅呱呱
克伦威尔是英国政治家、军事家、宗教领袖。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资产阶级与新贵族集团的代表人物、独立派的首领。克伦威尔生于亨廷登,曾就读剑桥大学的雪梨苏塞克斯学院,信奉清教思想。在1642年与1648年的两次内战中,他先后统率“铁骑军”和“新模范军”,战胜了王党的军队。在1645年6月的纳西比战役中,他取得对王党战役的决定性胜利。1649年,在城市平民和自耕农压力下,处死国王查理一世,宣布成立共和国。1653年,建立军事独裁统治,自任“护国主”。
坠地。
奥古斯丁在乔治华盛顿出生后不久,在邻县斯塔福县新购置了一片种植园,随后举家搬迁至此。乔治在那里度过了早年的大半时光。而种植园后广阔的草坪,成为他留下无数美好回忆的体育场和练兵场。
当时,由于弗吉尼亚地区教育水平落后,当地小学被其他地区称做“破烂牧区小学”。富裕的种植园主们基于下一代健康成长的考虑,纷纷把孩子送到大洋彼岸的英国,以便接受良好的教育。奥古斯丁也不例外,他也在一个恰当的时候把长子劳伦斯送往英国读书。由于当时乔治尚且年幼,奥古斯丁只得把他送进当地小学。在那里,乔治接触到了最简单的阅读、写作和算术。
乔治在童年的启蒙教育不算好,但从父亲身上学到的诸多人生经验让他受益匪浅。奥古斯丁品行高尚,在他的耳濡目染下,人生的最高准则和信仰深深地烙刻在乔治天真无邪的心灵上。劳伦斯在乔治8岁那年从英国学习归来。相差14岁的年龄并没有造成兄弟间的感情隔阂。劳伦斯总是细心地照顾弟弟,而乔治也凭借自己初显的才华赢得了哥哥的尊重。
西印度群岛战争爆发后,劳伦斯在政府的号召下应征入伍,在弗农上将和温特沃斯两位指挥官的带领下奔赴前线。1742年,战争结束。劳伦斯在当年秋天回到故乡,弗农上将和温特沃斯接到上级命令后返回英国。从军队归来后,劳伦斯才觉得,故乡旧居倒也别有一番情调。更让劳伦斯无意再去英国谋求发展的原因是,他无可救药地爱上了一个名叫安妮的姑娘。安妮家住费尔法克斯县,她的父亲正是那里受人尊敬的威廉费尔法克斯先生。天有不测风云。1743年4月12日,劳伦斯突然收到父亲病危的消息,然后马不停蹄地向家赶去。弥留之际,奥古斯丁将巨额的财产以遗嘱的方式公平地分给了自己的孩子们。父亲与世长辞后的同年7月,劳伦斯和安妮举办了婚礼。夫妇二人的婚
西印度群岛由1200多个岛屿和暗礁、环礁组成,面积约24万平方公里,主要岛屿为牙买加岛、古巴岛等。其中最大岛屿是古巴岛。它位于大西洋及其属海墨西哥湾、加勒比海之间,北隔佛罗里达海峡与美国佛罗里达半岛相望,东南邻近委内瑞拉北岸,从西端的古巴岛到委内瑞拉北海岸的阿鲁巴岛,呈自西向东突出的弧形,伸延4700多公里。1492年,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奉命携带西班牙国王致“中国大汗”国书首航,横渡大西洋,于10月12日登上巴哈马群岛东侧的圣萨尔瓦多岛,他误认为该岛是印度附近的岛屿,后因该群岛位于西半球,故称西印度群岛,名称沿用至今。
后生活过得很幸福,这也打消了劳伦斯外出打拼的念头,安心地经营起父亲留下的种植园。种植园后来被改名为弗农山庄,以纪念逝去的弗农上将。
时光流逝,乔治也在一天天地长大。他对体育运动很着迷,绞尽脑汁地寻找方法来强健体魄,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小时候的乔治会看上去远比伙伴们高大强壮。抛开健硕的体魄不讲,乔治那诚实正直、大公无私的处事方式,也让每一个伙伴都对他心服口服。也正因为如此,乔治在童年的玩耍中,永远都被伙伴们推举为仲裁者和军事领袖。这项规矩从未被破坏,而他的权威也一直受到拥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