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6.战局逆转.法军大胜

时间:2012-11-12 08:28   来源:中国台湾网

  1755年6月10日那天,布雷多克携副官、参谋人员,率领轻骑卫队离开坎伯兰堡。彼得霍尔基特爵士的部队已在六天前提前出发。华盛顿的预言在行军途中被证实。在翻山越岭的过程中,崎岖的道路让队伍的前进步伐格外沉重。如果这时遭遇袭击,部队必将蒙受巨大损失。

  在华盛顿看来,要在深山老林里作战,轻装上阵是必要的。可是,军官们似乎并不明白这个道理。看着运送行李的庞大车队,华盛顿生气极了。在他看来,这些只懂个人享受的公子哥们根本就没法打仗。先头部队为了翻越两座大山,可谓历尽千辛万苦。6月16日,在穿过中间的森林后,他们顺利抵达小草地。至此,布雷多克将军才意识到华盛顿的重要性,他开始在安排作战计划时向华盛顿虚心请教。

  对于布雷多克态度的突然转变,华盛顿深感意外,但他随后毕恭毕敬地提出了自己的许多建议。攻克杜凯纳堡的绝佳良机就在那个时候到来了。据可靠消息,由于天气炎热导致的水位下降,致使敌方的援军及补给品短时间内无法到达杜凯纳堡。天赐良机,攻占杜凯纳堡的行动势在必行。在华盛顿的建议下,队伍被分成两部分。一部分负责携带着阻碍行军速度的行李、补给品等物品,继续前进。抛掉一切负担后,队伍的另一部分在将军的亲自率领下快速行军,强行突击杜凯纳堡。第二天一大早,一支由1200人组成的先遣队伍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唯独让华盛顿不满的,是先遣部队里那些军官们的行李。这些公子哥过惯了奢华的生活,没了那些贵重物品根本就活不下去。为此,华盛顿以身作则,只留下了半皮箱的衣服和生活必需品,甚至在行军最困难的时候贡献出了自己的坐骑当驮马用。华盛顿本以为抛弃了累赘的部队能够快速行军,但他发现这是异想天开。在欧洲战争中的惯性思维让布雷多克的脑子里塞满了糨糊,他根本不懂因时制宜和随机应变。所以,虽然将军表面上采纳了华盛顿的计划,但这个计划在很多细枝末节的地方根本就无法实施。

  有一段时间,华盛顿持续高烧并咳嗽不断,这让他在行军途中苦不堪言。直到23日,华盛顿才基本痊愈。虽然马车的颠簸仍困扰着他,但绝不掉队的信念一直支撑着他继续前进。布雷多克将军动了恻隐之心,他命令华盛顿在尤吉奥格尼河大渡口留下来休整。随同留下的还有克雷克医生,他的任务是监督华盛顿,不让他再进行透支身体的体力活动。虽然心中万般不舍,华盛顿也只有目送大部队浩浩荡荡地离开。事后他常常跟别人开玩笑说:“给我500英镑,我也不愿错过那次进攻。”由此可以看出,华盛顿对于战斗的错失有多么遗憾。

  前去探路的两名印第安人,于7月6日返回了队伍。据他们描述,杜凯纳堡的驻兵很少,也没看见什么增修的防御工事。面对大家质疑的眼神,两人发誓,真没看到太多法国士兵的身影。之后返回部队的吉斯特,带来了相同的消息。但据他所言,虽然杜凯纳堡的驻军不多,却时常有篝火在附近的一个山谷里闪现。为了调查清楚状况,他跌跌撞撞地闯入山谷,还被那里两个负责守卫的印第安人追出了很远。

  与此同时,几个掉队的英国士兵被发现遇害,而他们被剥去的头盖骨将矛头毫无疑问地指向了印第安人。随后,就有几个印第安人在英国人复仇的枪声中倒下。可惜死去的印第安人是无辜的,真正的凶手还逍遥法外。经过布雷多克的妥善处理,事件最后平息了。他下令用盛大的军礼安葬死去的士兵,并向死者家属带去了诚挚的慰问。将军此举平息了死者父亲的怒火,也让他的尊严得以保留。布雷多克将军从这件小事上,表现出了自己善良的心地和妥善处事的能力。

  在另一头的尤吉奥格尼河畔,奉命安心养病的华盛顿显得沮丧不已。前方的战事时刻牵动着他的心,可正在这个节骨眼上,仆人约翰奥尔顿的突然生病又让华盛顿焦虑不已。唯一让他稍感欣慰的是,奥姆遵守了承诺,随时为他传递着战报。华盛顿看穿了法国人的阴谋,知道他们佯攻之下的真正目的是将英军一点点地麻痹。

  还没等身体完全康复,华盛顿就迫不及待地去追赶大部队的脚步。7月3日,就在华盛顿担心自己因为养病而错过总攻时,一支运输队伍从他的驻地经过,这让他欣喜若狂。因为太过虚弱而无法骑马,他只能坐着大篷车上路。五天后,也就是7月8日,华盛顿的身影出现在布雷多克的营地。倒不是华盛顿走得有多么快,而是将军一行人的速度实在太慢。如此缓慢的行军速度在欧洲也是闻所未闻,如今在美洲大地上出现简直是有些匪夷所思了。

  对于华盛顿的归队,大家都表示了热情的欢迎。他来得也正是时候,因为进攻杜凯纳堡的时间就定在了第二天。在派人进行了详细的侦察后,布雷多克制定出了周密而严谨的行军方案。按照既定方案,先头部队会在盖齐中校的率领下于黎明前渡过莫农加希拉河,随后马不停蹄地赶往第二渡口。

  对于这支先头部队的作战能力,曾多次与正规军打交道的华盛顿表示出怀疑。他为此找到布雷多克将军,提议让熟悉地形的印第安人担任先头部队。面对这个年轻小伙子对于自己的战略部署的质疑,将军愤怒地回绝了他的提议。次日凌晨,盖齐中校带领部队率先出发,军需司令约翰圣克莱尔爵士率领工兵部队紧随其后。

  华盛顿的看法,随着部队在行军途中突然遭受野蛮人伏击而改变。形势危急之下,士兵们表现出了令人敬佩的英勇与顽强。为了鼓舞士兵夺回被敌军占领的阵地,有些军官甚至会单枪匹马地冲上前去,将一个又一个敌人击倒在地。整场战斗中,由于前方视野不明,许多人无辜地倒在了自己人的开枪乱射之下。

  面对灾难,华盛顿表现出了无比的从容与冷静。战斗刚刚打响,华盛顿的

  欧洲中世纪时代的“蛮族人”。

  两个副官均不幸中弹。于是,传达将军命令的任务便落在了他一人肩上。贯穿整场战斗,敌人击毙了两匹载着华盛顿的好马,也给他的衣服上留下了千疮百孔。但是奇迹般的,华盛顿本人居然毫发未损。随着战斗继续,胜利的天平开始向敌军倾斜。

  布雷多克将军身处战场中心,眼看着保护自己的骑兵战士一个个地倒下去。他拼命想挽回战局,至少也让自己输得不那么难堪。布雷多克坚定地站在士兵们看得到的地方,纵然身处绝境也无所畏惧。随着一颗子弹穿透右臂进入肺部,将军从马上一头栽下。卫兵立即将他抬上马车,十万火急地送出战场。随着将军的中弹,败局已不可避免。英军顾不上成千上万的行李、物资和枪支,惊慌逃散。野蛮人只顾着抢夺战利品,倒也没有再追。

  士兵们一直溃逃至莫农加希拉河河口才停下脚步。正是在这里,他们曾气宇轩昂地奔向战场。如今,队伍只是一片死气沉沉。受伤的布雷多克将军就驻扎在距河口100米左右的地方。伤口已经被克雷克医生包扎好,华盛顿的数次问候也让将军倍感欣慰。布雷多克本想在此等待援军到来挽回局势,无奈大部分士兵都开了小差,所以只好带着部队继续逃亡。

  华盛顿良好的军人素质在溃退期间体现了出来。不管是他对周边地理环境的熟悉,还是办事时的良好效率,都被布雷多克将军看在眼里。于是华盛顿临危受命前往邓巴上校的营地,请求两个连的士兵及补给品的援助。这次骑马也要用一天一夜的旅程,对华盛顿来说注定无比艰难。次日清晨,华盛顿再次翻身上马,随着运送物资的部队踏上征程。途经吉斯特的种植园时,华盛顿与率领着少量部队的盖齐中校意外相遇。斯图尔特上尉率领着弗吉尼亚轻骑兵,将布雷多克将军平安送回邓巴上校的营地。在那里,他们作了短暂休息。

  布雷多克睥睨众生的傲气,在战败后消失殆尽。回到营地的当晚,他默默地坐在帐篷里,一夜无眠。7月13日,这位曾在欧洲战场叱咤风云的传奇人物与世长辞,在大草地宁谧的夜里长眠。天亮前,众人为他举行了葬礼,由于随军的牧师受伤,死者的祝福辞由华盛顿代为宣读。为了不引起野蛮人的注意,葬礼在一片静默中进行。

  葬礼结束后,部队继续后撤。克雷克医生主动帮忙照顾奥姆和莫里斯,这让华盛顿的任务轻松了许多。士气低沉的部队行军数日后,于17日到达坎伯兰堡。谣言早在他们到来之前就已经在城中蔓延开来。为了不让母亲担心,华盛顿早就写信给母亲和弟弟约翰,带去平安的消息。

  法军和野蛮人没有追击英军的原因,直到很久以后才被公之于众。不过这不仅没有帮英军挽回面子,反而更让人们对这场败仗嗤之以鼻。这场战役,英国人折损了半数士兵,而法军不过阵亡了不足70人。而事后被英军声称人数太过庞大而导致己方不得不撤退的敌军,根本就不是法军的主力部队,而是博彩上尉率领的一支分遣队。而这支队伍,只是由72名法国人、146名加拿大人以及637名野蛮人组成。当法军司令官看到那些野蛮人携带战利品趾高气扬地回到杜凯纳堡的时候,也是深感意外。在听完野蛮人汇报的英军溃逃的消息后,司令官喜不自胜。当天晚上,烟花绽放、礼炮齐鸣,盛大的庆功宴在堡内举行。不过,在他想起来要乘胜追击的时候,英军已经全部安全撤离。

  艰苦的战争与突如其来的疾病,让华盛顿健壮的体魄变得虚弱不堪。于是,他在7月26日回到弗农山庄,希望通过一段时间的休息把状态调整过来。在弗农山庄期间,华盛顿回忆并总结了自己的军事生涯,得出的结果让他无比沮丧。他在给哥哥奥古斯丁的信中,写到自己过去的败绩,感慨自己没有天赋去带领部队走向胜利。还好这种低迷的状态没有持续太久,华盛顿很快又恢复了状态。

  不久之后,华盛顿的军事技巧又有了用武之地。奉总督之命,他先去各个前沿哨卡进行了一番视察,随后组织设立了几个征兵点。完成这些任务后,他又马不停蹄地赶往威廉斯堡执行军务。不料就在华盛顿离开后不久,曼彻斯特就出现了坎伯兰堡的斯蒂芬少校的部下的身影——他为寻找华盛顿而来。从他口中,人们得知了一个前线传来的坏消息:边疆出现了一群印第安人的身影,气焰嚣张的他们肆意践踏着那里的土地。就在同一时间,谣言称本城外围的地区已尽数落入敌手,于是曼彻斯特顿时陷入一片恐慌。得知华盛顿不在这里后,斯蒂芬的部下翻身上马,刻不容缓地前去追赶。

  华盛顿很快便被追上了。听完斯蒂芬上校的部下的来意后,他立即扭头向镇上赶去。看到华盛顿的归来,人们的心安定了许多。由于只招募到了25个民兵,华盛顿就地安营扎寨来反抗侵略的计划难以实现。形势所迫下,华盛顿一方面致信费尔法克斯勋爵,催促他派民兵前来支援;另一方面,他派出侦察兵去到前方,时刻观察着敌人的动向。由于军火供给不足,当地所有的铁匠奉华盛顿之命,将现有的全部枪支加紧维修。令华盛顿恼火的是,民众丝毫不配合他的行动,每一道指令都要被反复强调多遍才能付诸施行。当地居民的目光可谓狭隘到了极点,他们唯恐自己的财产受到一丁点儿的侵害。面对这些目光短浅的民众,华盛顿迫不得已之下使出了最后一招——强行管制。在那样危急的时刻,如果不那么做,说不定人们连一匹马都不会贡献出来。

  民众目光的短浅与狭隘,在当时给了华盛顿很大阻碍。但不可否认的是,正是这种精神,成为后来美国独立精神的萌芽,也对后来的政治民主化起了推动作用。话说回来,大家这么做倒也情有可原。当初布雷多克将军的强行征用就给民众的生活造成过很大的困扰。

  形势越来越危急。由于传来消息,在距离城镇12公里远的地方发现了印第安部队,华盛顿发给每个新征的士兵一杆枪,随后立即下令全城进入防御状态。极度恐慌之下,只有婴儿能在曼彻斯特的夜里酣眠。天刚刚微亮,便从不远处传来了印第安人的枪声。据估算,敌人已经距离城镇不足4英里。为了不让骚乱蔓延,华盛顿率领约40名士兵出动,向枪声的源头赶去。

  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引起骚乱的不过是三个醉酒的印第安步兵。他们一边痛饮,一边拿着枪乱放一气。三人很快被轻易制伏,随后押送回城。人们想象中“兵临城下的印第安部队”在事后被证明是子虚乌有的。对于这么一场闹剧,华盛顿说:“当战争的硝烟开始弥漫,人们都变成了惊弓之鸟。在那种形势下,要把这些听风就是雨的民众组织起来,实在不容易啊。”

  战争岁月里边疆人民承受的苦难,从这件小事上便可见一斑。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比不知道明天的太阳还能否升起更让人恐惧了吧。曼彻斯特民众的恐慌,迅速蔓延到了周边地区。一位上尉在回忆录中曾写到,在他率部翻越蓝岭的时候,目睹了如潮水般的难民将道路塞满的情景。

  印第安人的脚步,停在了城外的一片区域。他们在那里经过一番烧杀掳掠后,带着战利品心满意足地离开了。趾高气扬的印第安人没有注意到,华盛顿派出的侦察兵一直在他们身后紧紧跟随。随后华盛顿收到情报,大约150人的敌军部队已经渡过了阿勒格尼河,回到了俄亥俄河岸。自从布雷多克将军战败后,这些特拉华人和肖尼人便归顺了法国。

  印第安人的战略价值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显得愈发重要。华盛顿深深地明白,缺少印第安人的帮助,形单影只的他们根本就无力对付凶恶的敌人。印第安人的撤离,给了华盛顿思考军事行动计划的时间。攻打尼亚加拉的远征计划,随着布雷多克将军的战败而搁置。同时,全国上下也因这场败仗陷入了恐慌。由于暴雨阻碍了行程,雪莱将军定于8月底大举进驻奥斯威戈的计划也被拖到第二年才完成。

  同一时间,一支法国部队进驻魁北克。德高望重的老将军德迪斯男爵将指挥这支3000人的部队进攻奥斯威戈。到达蒙特利尔后,男爵派出了700人的先头部队大举进攻。后来局势逆转,由于乔治湖一带的英军开始陆续会合,男爵率部来到王冠角开始防守。当时的德迪斯男爵手下,除了正规军之外,还有800多名加拿大人和700名法国人。

  9月7日,英军得到重要情报,他们的印第安哨兵在森林里执行任务时,意外地发现了通往爱德华堡的路。这三条新开辟的道路让英军指挥官们断定,爱德华堡是法军的下一个攻打目标。时间紧迫,他们立即派人通知爱德华堡的驻兵,让他们做好准备。几小时后,果然又有哨兵来报,大量的法军出现在运输站附近。第二天一早,大本营的英军们目送由威廉姆斯上校率领的1000余名士兵离开,前去阻击来犯的敌人。没过多久,噼里啪啦的枪声代表了两军激烈交火的开始。随着枪声越来越密集,交战双方似乎也离大本营越来越近。大本营的官兵明白,威廉姆斯上校开始撤退了。在科尔上校率领的300人部队的掩护下,他们得以全身而退。森林里短暂而激烈的交火声终于结束,双方进入了一个短暂的和平期。

编辑:刘莹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