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威廉斯堡,华盛顿作了短暂的休整。1754年4月2日那天,他带着两个连的队伍从亚历山德里亚出发。此行的目的地,是俄亥俄河口的新要塞。弗赖上校是华盛顿所属部队的指挥官,他将随后带着炮兵部队奔赴前线。行军途中,华盛顿与亚当斯蒂芬上校的小分队成功会合。到了曼彻斯特,军需出现匮乏。迫不得已之下,他们作出征用当地人的马匹和车辆的艰难决定。
半强制性的征用并没有多么奏效。一个礼拜的时间,他们只收获了十辆破旧不堪的马车。结果是,还没有等越过险峻的隘口,那些垂垂老矣的马便动也不肯动了。无奈之下,士兵们只能用肩扛着车轮继续前进。正是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华盛顿的队伍翻越崇山峻岭,为之后通过的炮兵部队扫清了道路上的障碍。
华盛顿见手下个个垂头丧气,开始想办法鼓舞士气。他许诺,一到威尔斯溪的货运中转站,便去雇佣上好的马匹。没想到在行进途中传来了消息,负责威尔斯溪的特伦特上尉及手下已经全被法国人俘虏。所幸,谣言随后不攻自破。4月20日,华盛顿见到了特伦特上尉。奇怪的是,上尉的手下确实是下落不明了。华盛顿立刻要求特伦特准备好队伍需要的马车,以便早日查出事情的真相。特伦特的办事效率被高估了。一切准备就绪的时候,已经是25日了。
如果那些被上尉派遣去修筑碉堡的士兵真的被俘虏了,那法国人必定要为此扬扬得意一段时间。这种猜测随后被证实。那些士兵,正是被法军指挥官康特勒库尔上校所俘虏。上校当时率领了差不多1000名带着野战炮的法国士兵,坐着快艇直奔碉堡所在地。法军到达的时候,碉堡的第一期工程还没有完成。列好队形后,康特勒库尔上校趾高气扬地命令英军投降。当时在场的英国守军不足50人,也没有特伦特上尉坐镇指挥。在无人主持大局的情况下,英军迟迟没有作出答复。在当地的印第安首领亚王的建议下,一位名叫瓦德的青年少尉自告奋勇,前往法军营地谈判。瓦德希望法军能放宽期限,等英军真正的指挥官到来后再做定夺。康特勒库尔上校对此不屑一顾,并表示如果他们不立刻投降,就要诉诸武力。在当时的气氛之下,多亏了身边有亚王陪同,否则这位年轻少尉势必要丧命于法国军营。迫于无奈,少尉只得同意投降。一番交涉后,法军同意英国人带着工作工具离开碉堡。
随同少尉归来的,还有两位印第安武士。为了表达亚王誓死效忠英国的信念,他们将法军的部署和武器装备情况一五一十地告知了华盛顿。经过深思熟虑,华盛顿派其中一个武士携文书前往威廉斯堡,希望能得到总督的帮助。同时,他委托另一个印第安武士带信给亚王,以安抚亚王不定的心绪。
眼前的事实,并不像华盛顿信中所写的那般乐观。他的手下只有人数不多的新兵,而他们面临的是一场名副其实的战争。在这片蛮荒之地,敌人占尽天时地利。没几天后又传来消息,一支法国援军正沿着俄亥俄河而上,不久后就将抵达当地。形势岌岌可危,华盛顿眉头的愁云越来越重。他清楚地知道,要想挽留自己的盟友,只能从现在开始争分夺秒。
进退两难之下,临时战争会议在华盛顿的主持下召开。经过讨论,大家得出一致结论。华盛顿率领军队前往红石溪,并在那里开始修筑防御工事。依靠红石溪得天独厚的地形,不仅能将敌军的活动尽收眼底,还能保证部队在需要时从容撤退。在华盛顿的命令下,60人组成的先头部队刻不容缓地出发前去开路。心切之下的华盛顿又写了一封信,请求总督的援助。
同一时间,正在召开州议会的宾夕法尼亚州、马里兰州总督也收到了华盛顿的来信。华盛顿在信中陈述了法军的敌对行为,希望能得到总督们的积极援助。可惜,这两封信寄出后收效甚微。对于总督批准的法案,议会不遗余力地进行阻挠。所以,华盛顿实际上受到的援助,可谓杯水车薪。议会制度的约束,让这位年轻的指挥官在战争伊始便苦不堪言。以后的几年里,他一直受困于此而无可奈何。
特伦特部队的纪律散漫,让华盛顿深恶痛绝。他原地解散了这支部队,让他们听候弗赖上校的调遣。结果等华盛顿一走,这些人便作鸟兽散,逃一般地回家了。
4月29日,160人的部队在华盛顿的带领下向威尔斯溪出发。他们加紧行军,不久后便赶上了前去修路的先头部队。为了弗赖上校部队的大炮能顺利驶过,他们务必要在这荒山野岭(包括野人山及周围的森林地区,这里后来被称做“死亡阴影”)里开辟出一条平坦宽阔的道路。5月9日,华盛顿的部队行军至距离威尔斯溪不过20英里的“小草地”。排除千难万险后,他们终于出现在尤吉奥格尼河畔。因为要修桥过河,部队在那里耽搁了几天。
行军途中,华盛顿每天都会跟路过的流动商贩们聊聊,从他们口中打听些从俄亥俄河传来的流言蜚语。消息不尽可信,因为有些商贩口中的法军人数已经到了骇人听闻的地步。但所有说法在一件事情上是一致的,那就是法国人正在没日没夜地建筑一座大碉堡。华盛顿从商贩的描述中得知,碉堡所在地正是华盛顿之前提到过的最佳位置。其中有一位商贩,意外地为部队提供了从一位名叫拉弗斯的法国密探手里得来的情报。早在出使边疆期间,华盛顿便对拉弗斯的身份表示过怀疑,所以对他的间谍身份并没有太多惊讶。吉斯特的新居民区在月桂山附近,拉弗斯有一段时间便活跃在那里。如今,他又带着四个士兵在这一带晃悠,目的实在可疑。华盛顿觉得,他应该是在打着搜捕逃兵的幌子,完成侦察地形的任务。另一条消息是,法国人正在向俄亥俄河下游的印第安人大献殷勤,用颇为诱人的物资对他们进行全力拉拢。除了这些铺天盖地的不利消息之外,另一条消息则让华盛顿欣喜不已。据说,亚王正带着50名武士马不停蹄地向这里赶来,以共商大计。
随后,华盛顿收到亚王的来信。信上说,法军已经在两日前出发,正在向此地赶来。虽然不能确定法军的具体人数,但据说,他们一遇到英国人就拼命战斗的信念是不用怀疑的。亚王及其他酋长,将于五天后与华盛顿会合。5月23日传来确切消息,华盛顿得知法军总人数不超过800人,而大约半数已经因秘密任务在夜里被派走。随着战争的临近,华盛顿对敌军的情况已经了如指掌。一个完美无缺的作战计划,已经开始在这位年轻的军官心中慢慢酝酿。
华盛顿当晚收到情报,在18英里以外的尤吉奥格尼河渡口处,发现了法国部队的行踪。华盛顿当即令士兵们在那个被称作“大草地”的地方做好战斗准备,并让他们对自己口中的“天时地利俱全的完美战场”拭目以待。因为营地四周被森林包围,时刻都可能被偷袭的士兵们格外紧张。这种氛围之下,每个人都闻到了硝烟的味道。
5月25日那天,吉斯特心急火燎地从住所赶来。他告诉华盛顿,自己的营地周围发现了拉弗斯及其部队的踪迹。对于诡计多端又野心十足的拉弗斯,华盛顿提醒自己一定要小心提防。为此,他专门指派了一支75人的部队,去搜寻神出鬼没的拉弗斯及其部队留下的痕迹。不久后亚王也传来消息,由两个可疑的脚印可以断定,法国部队一定埋伏在足迹的附近。
为了共同商榷作战计划,华盛顿冒着瓢泼大雨,连夜赶往亚王的营地。对于华盛顿的到来,亚王友好地表示欢迎,并表达了共同抗敌的意向。随后,他与华盛顿一起来到了足迹所在位置。奉亚王之命前去追踪足迹的武士告诉华盛顿,他们来到了一片岩石错落且丛林茂密的区域,然后在中心的一块低地上发现了法国兵营。
不久之后,一个需要协同作战的奇袭计划浮出水面:亚王的队伍从左,华盛顿的队伍从右,两支队伍分两路将敌人包抄。双方众志成城,随后便展开行动。
在岩石和树林的掩护下,华盛顿率领队伍向前逼近。没想到队伍在途中不幸暴露,随后便与敌方展开了激烈的交火。枪炮声持续了将近15分钟后,华盛顿部队由于所处位置极易暴露,逐渐处于劣势。还好印第安人的支援随后赶到,才最终取得了胜利。法军在伤亡数人后见形势不利,开始狼狈逃窜。经过全力追赶,华盛顿率领部下俘虏了敌军21人。法军中只有一个加拿大人成了漏网之鱼,惊慌失措地赶回俄亥俄河边的要塞报信。
这次交火中,法军阵亡10人,1人受伤;华盛顿手下阵亡1人,另外有3人受伤。在华盛顿的极力劝阻下,愤怒的印第安人才没有把俘虏全部处死。华盛顿这次可谓是死里逃生,因为他当时就处在法军火力的聚集点。真切地体会到子弹从耳边呼啸而过的感觉后,华盛顿由衷地感慨自己能活下来是个不小的奇迹。
俘虏中有两个不容忽视的重要人物,一个是颇有影响力的法军军官德鲁,另一个便是狡猾而可怕的拉弗斯。从一个名叫朱蒙维尔的年轻军官身上搜出的指令,暴露了他们此行的目的。这份明确记录着他们侦察任务的证据,也让他们声称只是来劝华盛顿离开法国领土的谎言不攻自破。
虽然华盛顿首战告捷,但处境依然危机四伏。据探子发来的情报,法军还有不包括印第安盟友在内的大约1000名士兵驻守要塞,更不要提正在火速赶来的援兵。由于朱蒙维尔死前派出的信使很可能已将风声走漏,英军营地薄弱的防守情况大概已经被康特勒库尔了解。为此,在加紧巩固防守的同时,华盛顿写信给卧病在床的弗赖上校,要求他立即增派援军。在信中,华盛顿表达了自己“宁可葬身于敌军压倒性的屠杀,也决不放弃一寸已得土地”的决心。与此同时,亚王也在号召盟友,恳请他们带着武器来红石溪与自己会合。亚王答应派人到河流下游去寻找并游说明戈人和肖尼人,同时提出自己必须回一趟家。他许诺,会在5月30日那天带着妻儿及34个武士回到营地。
29日那天,华盛顿在给德威迪总督的信中这样写道:“对于人数上绝对占优势的敌军的进攻,我随时恭候。即使敌我比例是五比一,我也会抵抗到最后一刻。我担心印第安盟友会离去,所以我们必须在这里坚持到底。他们愿意什么时候来,就什么时候来吧。请阁下放心,我绝不会被敌人打个措手不及的,至少这一点我可以保证。我也会尽全力打一场胜仗的。如果我们不幸战败,请阁下相信,我们已拼尽全力。只要还有一线希望,我们便会奋战到底。”
当时的华盛顿热情高涨,做好了迎接最艰难的战斗的准备。在写给其兄长的短信中,他这样说道:“敌人潮水般的攻势何时展开,我们便在何时作出抵抗。他们多一天不进攻,我们便多一天时间去准备。我目睹了一名烈士的牺牲和几位士兵的受伤。相信我,在子弹呼啸而过的那一刻,我的耳朵听到了某种奇妙的东西。”年轻气盛的华盛顿的话传到英王乔治二世的耳朵里后,乔治二世冷冷地评价道:“等他听多了,就不会这么说了。”
随着亚王一家老小、同僚酋长斯卡鲁雅迪及34名武士的到来,营地的粮食紧缺问题愈发严重。华盛顿紧急传信给克罗根,要求他将所有的面粉火速送往部队。处境越来越困难,压在华盛顿身上的担子也越来越重。弗赖上校不幸
乔治二世(George II of Gret Britin,1683年11月10日—1760年10月25日),英国国王,汉诺威选帝侯。
病故后,远征军指挥官一职由来自北卡罗来纳州的军官詹姆斯英尼斯接任。在攻打卡塔赫纳时,英尼斯曾与华盛顿的哥哥劳伦斯在同一连队。虽然英尼斯战斗经验丰富,但此时他与士兵们身在曼彻斯特,可谓远水不解近渴。如果他们能参加这次战役,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主持大局的重任落在了华盛顿一人的肩上。整理弗赖留下的文件的时候,华盛顿发现了一张空白的少校委任状,于是气度不凡的亚当斯蒂芬上尉得到了光荣的提拔。另外,在给德威迪总督的信里,他对雅各布范布拉姆赞赏有加:“自亚力山德里亚以来,他在担任上尉时一直恪尽职守。他的经验,足以让他胜任指挥一职。”
之前提到的要塞竣工在即。士兵们在修筑期间不得不忍饥挨饿,所以称这座要塞为“苦难之堡”。从工地归来的士兵很好地补充了匮乏的兵力。同时,华盛顿迎来了他一生中最忠实的莫逆之交——在荷兰出生的军医詹姆斯克雷克。
6月10日,传来了90名法军士兵正在逼近营地的消息。为了能再抓住一批俘虏来讨总督的欢心,华盛顿让穆斯少校及部分士兵留守碉堡继续架设回旋炮,然后率领着其余150名最优秀的士兵浩浩荡荡地出发了。没想到消息有误,一行人只抓到了9名法国逃兵。不过,从这些逃兵口中华盛顿得到几条确切的消息:一是俄亥俄河岔口的碉堡已经顺利完工,为了纪念加拿大总督而被命名为“杜凯纳堡”;二是目前碉堡的守军不超过500人,不过不包括近在咫尺的200名援军,以及将在两周后到来的900人的大部队。另外,拉弗斯的间谍身份也再次被证实。
麦凯上尉率领的南卡罗来纳独立连在同一天抵达营地。上尉性格温和且彬彬有礼,唯独不好的地方是他对一些细枝末节的东西很是挑剔。随后,华盛顿担心的事情发生了。由于持有英王直接颁发的委任状,麦凯上尉拒不承认一位地方军官为自己的上司。对此,华盛顿不得不小心行事,尽可能地避免指挥权的矛盾。甚至在面对质疑的时候,华盛顿也耐心地加以解释。在之后的信中,华盛顿明确要求总督划清他们的级别高低与权力大小:“如果他认为你无权颁发委任状约束他的权力,那么我可以很负责任地说,如果他走了,反而能
东南部七州中的一个州,北和东北接北卡罗来纳州,东南临大西洋,海岸线总长4200公里,
十分曲折,西南接佐治亚州。全州轮廓呈三角形,面积为80432平方公里,在50个州内列第
40位。
更好地保证公众利益。”
6月11日,华盛顿带领队伍继续向红石溪前进。麦凯上尉和他的独立连被命令留守“苦难之堡”,原因是上尉手下的士兵要求每天得到1先令的报酬才肯去修路。于是修筑军用公路的任务,只好由华盛顿带着自己的士兵们去完成。7月1日,当他们抵达“大草地”之后,筋疲力尽的士兵已经不愿再前进半步。华盛顿被迫更改既定计划,驻军并开始在原地修筑工事。另一方面,他派遣快使,命他们火速从威尔斯溪带来补给品及援军。朱蒙维尔的姻兄德列维上尉早已率领部队由杜凯纳堡出发,为了复仇而寻找华盛顿。在这种情况下,撤军至“大草地”,可谓是深思熟虑后的明智之举。对此浑然不知的德列维上尉包围了华盛顿留下的空壳,向里面开火。在发现其中空无一人之后,他断定英军已撤到居民点,便无心再去追击。就在上尉准备撤离之时,一个逃兵带来了华盛顿正在“大草地”为粮食担忧的消息。上尉听后喜不自胜,立即率领部队向“大草地”进发。
为了鼓励手下的弗吉尼亚士兵,华盛顿亲自加入到修筑工事中。而另一头,麦凯上尉的连队没有采取任何的措施,坐以待毙。更加沉重的打击是,在这样危险的时期,华盛顿的印第安盟友离他而去。亚王的理由是,眼前的防御工事根本无力抵挡法国人的进攻,而且英军在重大事情的决策上也没能足够尊重他的意见。这当然只是一种外交辞令,亚王的真正目的是带领妻儿远离这个是非之地。最后,只有一小部分印第安武士留在了营地。
7月3日那天清晨,还没等当天热火朝天的碉堡加固活动开始,华盛顿便收到了侦察兵的来报。据准确消息,法军已出现在大约4英里外,正朝着这里大举行军。华盛顿立即下令部队进入警戒状态,做好迎战的准备。11时左右,远处的树丛中开始有法军向这里开枪射击。华盛顿判断出这只是一种战术策略,法军真正的目的是引诱他的部队进入树林。士兵们在华盛顿的命令下退入战壕,在敌人还未靠近的情况下停止了大规模的射击。双方都按兵不动,小规模的对射持续了整整一天。突然降临的倾盆大雨,让战壕里的士兵苦不堪言。更要命的是,许多滑膛枪被雨淋过后都无法继续使用。
双方僵持到夜间8点钟后,法方提出谈判。华盛顿怀疑这是法军为了派遣
滑膛枪是枪管内无膛线的枪械。现在常见的滑膛枪主要是霰弹枪,包括狩猎用的猎枪、体育比赛用的运动枪和警察用的防暴枪,以及军队中使用的战斗霰弹枪、信号枪等。
侦探进入碉堡的托词。另外,唯一精通法语的团队工程师德佩鲁内爵士也因伤卧床不起。无奈之下,同时担任译员和华盛顿的击剑教练的范布拉姆上尉只好临危受命前去。对于范布拉姆两次带回的投降条件,华盛顿都予以否决。第三次回来时,范布拉姆带回了法方的书面投降条款。在上尉蹩脚的英文翻译下,华盛顿和军官们大致弄清了法国人的意思。
经翻译,条款的主要内容如下:保证英军在不受法军或印第安人干扰的情况下,带着一切财物及军用物资安然离去,但大炮需被例外销毁;如果财物不便带走,可以将之藏于任一秘密地点并派专人看守,之后再派马匹运走;英方需要做出保证,停止对法方领土的虎视眈眈,一年内不再在法国领土上修建任何建筑;战争中被俘的法国士兵,英方应予以放还;范布拉姆上尉与斯托波上尉应作为人质留在法方,直到英军移交法国战俘。最终,双方就此达成协议。
第二天,华盛顿的部队打着团旗,堂堂正正地走出堡垒。没想到,与法军结盟的印第安人随即蜂拥而上,疯狂地抢夺财物及粮食。华盛顿明白,法国人对此也爱莫能助。华盛顿下令,将那些带不走的行李、火药、大炮及军用物资全部就地销毁。等一切妥当再上路的时候,已经是10点钟了。一直行军至距离“苦难之堡”3英里处,华盛顿才下令安营过夜。掉队的士兵,也在随后赶上。
这次战斗,弗吉尼亚部队共有12人阵亡,另有43人受伤。麦凯上尉连队的死伤情况,暂时还不得而知。据说,法国人和印第安人付出了更加惨重的代价。
粮食的短缺,让士兵们萎靡不振。华盛顿亲自参与到最艰苦的劳动中来,用实际行动鼓舞着饥肠辘辘的手下们。在威尔斯溪,他们找到了足够的粮食。华盛顿下令部队在那里驻军,随后与麦凯上尉一起赶赴威廉斯堡,将军事报告带给总督。
虽然出师不利,但华盛顿和他的军官们还是得到了总督的表彰。唯独两个人没能获得奖赏,一个是被指胆小懦弱的穆斯少校,另一个却是华盛顿那倒霉的击剑老师——雅各布范布拉姆,蹩脚的英语让他被怀疑误译了投降条款,这可是涉嫌叛国的大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