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人物

台商陈永俊与他的大陆员工伙伴

2009-05-08 15:32     来源:新华网     编辑:张方翼

  每天早上开启店门之后,厦门“陈经理的店”——典藏生活馆的员工杨显艳,都会在店里供奉的关公像前上三炷香,“老大的店生意越来越好”。

  在这个充满了艺术生活气息的店里,杨显艳已经工作了3年多。她说:“这是我高中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也会是最后一份。”

  杨显艳口中的“老大”,是“陈经理的店”的总经理——台商陈永俊。他生在金门,事业起步在台湾本岛,却在大陆寻找到进一步发展壮大的新天地。

  1985年,在台湾念完设计专业后,陈永俊开始从事家庭设计、装潢工作,喜欢自由随性,开了第一家属于自己的家居生活馆。到2000年,台湾家居市场已进入平稳状态,不甘于稳定的陈永俊开始进军大陆市场。 

  经过9年发展,现在“陈经理的店”在厦门已有3家分店。他还在东坪山买下30亩地,种满香草、茉莉、熏衣草、千日红、万寿菊、鸡冠花。他说:“希望有朝一日,漫山遍野的鲜花,能让厦门这座城市更加美丽。”

  “业务不忙的时候,我会到香草园静静地坐着,在摇椅上飘荡,什么也不想,就看着花草蓝天,觉得人生一大乐事莫过于此。”陈永俊平静地说。

  他淡然的心态,被充分体现在员工管理艺术中。

  “我要我的员工都能成长起来,不仅仅是优秀的营业员,更要具备管理者素质和气质,并最终成为管理者。”陈永俊首先给了他的员工自信。在他的店里,所有的员工都叫“高级营业员”,而不是“店员”。

  来自宁德边远山区的李小斌,现在负责着“陈经理的店”的一家分店,带着由他分管的员工。“我现在的事业发展,是因为有了老大无私的扶持。”

  回忆起过去,李小斌不敢相信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变化——9年前,李小斌还是个爱说粗话、爱欺负女孩子的十六七岁调皮少年。

  可是“淘气的孩子往往也是聪明的”,陈永俊认定小斌在创意方面有潜质,“家居馆的产品设计、包装等都需要创意,我相信我能改变他”。

  除了每日正常上班时的沟通、传授营业技能、家居创意之外,陈永俊还带着他的员工一起学习、看书。企业管理、古董收藏、园艺花草等,都是他们共同学习的领域。

  “我也是从普通员工干起来的,我知道他们心里想些什么,把我所知道的全部教给他们,自己也从中获得成就感。”陈永俊说。

  9年间,小斌从一个桀骜不驯的小伙,变成了陈永俊的合伙人。

  现在,杨显艳也憧憬着不久之后,能拥有一家自己和老板合伙的店,“把家居馆的事业进行到底”。

  所谓“合伙”,是陈永俊和员工共同出资办店。“老大支持我们创业,但我们资金有限,他就用‘合伙’的方式在创业之初帮助我们。”李小斌说。

  “一旦他们成熟了,我就会退股,让他们单飞,成为真正的‘一家之主’。”陈永俊表示。

  “从什么都不懂,到慢慢爱上家居生活行业,老大在我们每名员工的职业生涯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杨显艳说。

  陈永俊的员工说,遇到困难时他们首先想到的不是父母亲人,而是陈永俊。

  到大陆创业9年来,陈永俊从来没有欠过员工一分钱,还经常拿出钱物解决员工一时之急。谁遇到不顺心的事、谁家里有人生病需要钱、谁要办婚事资金不够、谁想独立创业需要投资……陈永俊总是能在第一时间“雪中送炭”。

  “我所有的店铺,从没有专设过收银员,每一位员工都可以有现金抽屉的钥匙。”陈永俊说,这样的信任,来自他和员工之间的“以诚相待”。店铺每日结算,现金金额从未差过分毫。

  “去年5·12大地震发生之后第二天,老大就发动所有员工一起捐款。我们每个员工都捐了1000元。”来自四川乐山的杨显艳说到这件事,眼眶有点湿润。

  “我的员工,就是我的兄弟姐妹。我希望能和他们一起去开拓福建以外的市场,在每一个城市留下奋斗的足迹。”陈永俊将要在河南洛阳开辟新的店铺,而他的员工,是他最得力的开拓力量和资本。

  采访的时候,“陈经理的店”里,始终回荡着悠扬的曲子,和店里可爱的小熊玩具、精致的梳妆盒、典雅的家具一起,融成和谐的一体。陈永俊精心挑选了这些曲子,“我希望我的兄弟姐妹们,每天如同在家里一样,享受工作,没有忧虑。”(记者 任沁沁 李慧颖)
台生沈志升的大陆生活:我们是两岸的咖啡匙2009年05月07日 10:56 来源:新华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沈志升往苦涩的咖啡中,依次加入牛奶和方糖,然后轻轻握着银色的小汤匙,绕着杯壁缓缓转动,咖啡的浓香慢慢地溢出来。

  “我们台生就像这小小的咖啡匙子,调和着苦甜,让咖啡更加醇香。”这位福建农林大学的台湾学生喝着咖啡,轻轻说道。

  福建农林大学从2002年开始面向港澳台招生,至今一共有4名台生。第一批两名学生已于去年毕业,旅游管理专业的台生去了其父在上海办的旅游公司,现在主要做两岸旅游业务;动物科学专业的台生,则去了他父母在莆田开的养猪场,从事生猪养殖。

  “很多台生都是随着父辈到大陆创业而到大陆生活,最终决定在此学习、生根发芽。”福建农林大学海外学院办公室主任陈辉说。 

  坐在记者面前的沈志升,是福建农林大学第二批两名台生中的一位。短发、格子衬衣、白色卡其裤,干净随和,却也有几分不羁。

  “两位学长对未来有明确的规划,我比较天马行空。走一步算一步,但每一步都认真走。”沈志升的父母在上海做物流业务,但他选择的专业却是城市规划而不是物流。“我想独立地闯荡一下,也尊重自己的兴趣爱好。”

  沈志升接受大陆教育已有7年时间,初中在台北就读,初中毕业后,随父母到了大陆。上海是他亲密接触大陆的第一个城市。

  “哇,原来大陆也这么漂亮、干净、现代化,和想像中的‘穷乡僻壤’完全不相干。”这是沈志升对大陆的第一个感觉。

  随后,他在苏州的一所中学上了高中。“第一次到学校,便受到了同学的‘嘲笑’,因为我不知道雷锋。”沈志升立刻上网查询了有关雷锋的所有资料,“他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精神。”沈志生说他理解了同学们“嘲笑”自己的原因。他希望正在拍摄的电视剧《雷锋》,能真实还原出雷锋形象,还希望台湾的年轻一代也能通过荧屏了解雷锋。

  因为父亲要求“低调、不张扬”,沈志升过去在学校一直避免和同学谈台湾问题。不过,现在他开始和同学一起讨论台湾政事。在一些敏感的问题上,他们能在辩论中达成共识。

  沈志升普通话说得很流利标准。他在大一和大三分别参加了两届福建省高校港澳台学生普通话比赛,获得大赛鼓励奖,作品《一水两岸共源流》入选了优秀作品集。

  大学期间,沈志升一直很节省,“每个月只花300元到350元。”他说,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是父母亲从小给他灌输的理念。

  一个小时的采访时间过去了,杯中的咖啡已经见底,小匙子依然在手,沈志升说:“味道很好,搭配得宜。”

  “我喜欢台北的101,也喜欢北京的紫禁城,希望以后能设计出既时尚,又带有古典韵味的建筑。”沈志升看着窗外,目光明亮,阳光透过榕树茂密的叶子,照在他年轻的脸庞上。(记者任沁沁 胡苏)

延伸阅读

订阅新闻】 

责编信箱:tsfwzx@taiw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