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精彩推荐

青岛台协名誉会长朱瑜明:青岛是最好的

2012-10-10 09:00     来源:青岛台商创业风采     编辑:王思羽

    “青岛是最好的”

  谈到青岛,作为一个在青岛创业近20年的“老青岛”,朱瑜明沉稳的语气中明显让人感觉到了他的欣慰:“在我个人来说,青岛的人文、生活、气候及环境等,都是蛮适应的。”

  当年,朱瑜明为何没有选择当时台商投资正热的南方,而是看中了偏北部的青岛呢?

  朱瑜明告诉笔者:“我们1992年在这儿建厂。十多年来,有太多太多来青岛考察投资环境的台商和岛内的朋友都问我一个同样的问题:为什么你来青岛投资,而不是到南方?我是这么跟他们讲,我到青岛来投资之前,我在沿海开放城市都走了一圈。最后做选择的时候我要考虑到几个问题:第一个我们是以外销出口为主的企业,肯定是要在有港口的地方,这个青岛是没有问题。那另外一个我要考虑到的是我虽然是做外销,但大陆这么大的市场,将来我也要一步一步地进入大陆的市场。所以我必须要找到一个非常好的地方来做第二步的国内市场的开发。那青岛实在是一个很好的地理位置。从这边坐飞机到上海、到北京都是一个小时。另外,我不仅看中了青岛这个地方,更看中这个地方的人。我在广东、福建考察时,发现那边的一些工厂的大部分的员工是外地人,这部分人所想的只不过是为赚钱,而后回家兴业,至于企业的管理、规章制度、产品质量等等,打工者并不看重。英派斯地处城阳,进厂的工人皆是当地居民,工人早晨上班,下午下班回家,业余时间还可以帮家种田,精神状态很好,公司规定的各种规章制度,员工都认真遵守,他们希望公司能够永远兴旺发达,这种心态跟外出打工者的心态截然不同。这么多年的实践也印证了我们的选择是对的。”

  朱瑜明说:“今天,很多地方的招商引资已经把优惠政策列为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而且大有互为攀比、争相竞价的趋势。其实,我们都很清楚,所谓的优惠政策,我的理解其实就是政府或国家把一些应该得到的利益或税收拿来返还。我自身感觉这是没有必要的。2000年前,青岛的台资之所以没有形成像苏州或昆山那样一种热潮,一个主要原因就是青岛招商引资的力度没有苏州或昆山那么强烈。”

  目前,台商在苏州投资3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达74个,超过1亿美元的项目有17个。尤其是台湾大企业进驻苏州后,其相关配套企业也纷纷跟进,形成紧密结合的企业群体,并呈现出规模化、集约化、基地化的发展趋势。这种群体效应,恰恰是青岛所短缺的。

  换言之,为什么许多台商愿意去苏州或昆山投资,就是因为看好了那里齐全的配套厂家。这是目前青岛存在的一个根本问题,也是和南方地区相比最大的差异。而这种协力配套厂家的不足,无形中就会让很多考虑生产成本的台湾厂家因之却步。

  譬如,在苏州投资电子信息产业的台湾企业达500多家。台湾前20家最大的电子上市、上柜公司中已有14家落户苏州,形成以龙头企业为主,生产配套齐全,研发、制造、销售同步发展的格局。这也难怪苏州之所以能成为台商在祖国大陆投资最密集的地区之一了。

  如此,很多想做高科技电子的台商不愿意来青岛,也是因为他们更多地考虑到了自己产品的上游、下游,考虑到了是否有适合自己发展的、齐全的配套厂家。于是,从某种程度上说,很多台商是不得不选择苏州,不得不选择昆山。也正是这种不得不的原因,慢慢造成了一种“物以类聚”的结果。

  “以我自己在青岛十多年的经历来看,台商之所以选择青岛,原因并不在于什么优惠政策。只要青岛把一些服务内容搞好,把相关配套做成熟,让外商有一种非常贴心的感觉就可以了。”朱瑜明如是说。

   本网独家稿件,如需转载请与我网联系

延伸阅读

订阅新闻】 

责编信箱:tsfwzx@taiw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