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精彩推荐

台企培训基地挂牌 中小台商可借机"漂亮转身"

2009-03-26 08:39     来源:泉州晚报     编辑:张方翼

  记者昨日获悉,大陆台资企业转型升级培训基地(泉州)将于4月8日正式授牌。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科技厅副厅长杜民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透露了这一消息,“这在祖国大陆还是第一家。”杜民表示,这将是福建帮助台企转型的一个试验性措施。

  台企发展遇三难题

  “我市是台商投资的聚集地之一。”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改革开放以来,市委、市政府发挥“五缘”优势,促进了台资的引进,台资成为继港资之后我市的第二大外资来源。从1983年首家台资企业落户起,截至2008年12月,我市累计批准设立台商直接投资企业1335家,投资总额26.3927亿美元,合同台资19.5519亿美元,投产(开业)台资企业821家,台商实际到资13.1498亿美元,泉台经贸合作迎来了大项目时代。

  “对于这些台资企业来说,2008年是他们最困难的时期。”台资企业凯睿五金黄光恒总经理称,公司以生产外销型产品为主,受全球经济形势影响,“去年订单减少60%左右。”他认为,从2008年起至明年底,将是该行业重新洗牌的关键时期。

  市科技局培训中心林志坚主任助理在经过对台资企业充分调研后称,台资企业发展的难处不外有三:技术、资金和转型。“转型升级是必须的,但这不容易,目前最要紧的是技术和融资。资金方面需要依靠商业贷款,而技术方面则要求企业需要有熟悉相关行业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才有办法转型。”他认为,对于当前的企业转型升级,“更需要政府指导”。

  依托泉州名企蜕变

  2008年,祖国大陆出台两税合一制、劳动合同法,加之原材料价格飙涨、人民币升值、限制类产品取消出口退税,使得台资企业的营运成本大幅上升,面临转型的需要。而全球金融风暴,对以出口为主的广大台资企业更是雪上加霜。

  林志坚表示,有一部分台资企业没有自己的品牌,小规模生产,企业在产业链中没有多大的话语权,不仅缺少竞争力,抗御金融风险能力也低。而这些因素,成为许多台资企业面临困境的内在根源。

  台企南洋制衣厂金荣泉认为,公司营销总部在台湾,在泉州仅设生产基地,多年来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泉州有很多大品牌服装企业,我们公司转型生产,与这些大公司形成合力,依托对方的品牌效应,生产大公司的品牌产品。”他分析,台商靠原来低成本传统方式经营已经不可能有生存空间,要发展就要思变,特别是在内销市场和提高附加值方面需要转型。

  升级培训破题

  杜民在参加全国两会时提出,泉州的台资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大多从事贴牌出口,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这也是转型辅导培训选择泉州“破题”的重要原因。

  “帮助台企转型,不是让他们简单转行或外迁,而是要帮助他们在金融危机面前成功‘转身’。”杜民认为。

  “外销受阻,台企转向大陆广阔市场是必然选择。”市科技局刘艺华副局长认为,建立大陆台资企业转型升级培训基地,将加快带动东南沿海乃至祖国大陆台资企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增强台商投资信心,努力提升台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与创品牌意识,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记者林艳腾)

延伸阅读

订阅新闻】 

责编信箱:tsfwzx@taiw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