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百台企集体投了嘉兴信任票:投资仍是首选
经济寒冬中,台商又一次向嘉兴投了集体信任票。
据来自市台办的数据表明,去年嘉兴的近700家台资企业无一“非正常死亡”。
直面环境大变的众多在禾台商,不惧经济严寒,凭借手中的成本优势以及危机应对经验,不仅谋得了自身生存,也使嘉兴在“慎言投资”的“紧缩时代”拿出了去年合同台资全省第二的好成绩。
环境大变 不当最后一只羚羊
“三年前,我们的经营目标还是年增30%到40%。”嘉兴敏惠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总经理周利华坦言,虽然环境大变,但对今日全球汽车业的萧条,公司已有应对,“去年八、九月我们就开始‘放慢’产能扩张脚步,规避国际汽车业暴跌风险。”
如今,小排量车购置税下调和节前购车热带动的国内汽车产业升温,使敏惠公司元月份的订单上升了20%左右,其中“购置税优惠涉及车型汽配市场前景可观”。
周利华表示,虽然距三年前规划的年增30%到40%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但“敏惠”绝不会成为被金融风暴这只猛狮追上的“最后一只羚羊”。除了具有丰富的危机应对经验外,嘉兴相对低廉的经营成本、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和公司周边完整的产业链都是应对危机的法宝。
三九严寒 正好苦练内功
迎来了出口退税率提高等政策利好的锡顿金属制品(嘉兴)有限公司则没有那么幸运,总经理王立群告诉记者,由于次贷危机霜打美国房地产市场,90%家具产品出口美国的锡顿,预计今年的产能将削减20%以上。
“从目前的情况看,维持正常的生产和出口还是不成问题的。”王立群认为,相对其他产能下降过半的国内家具出口企业,锡顿状况“良好”,而各种降低成本、减少浪费、提高效率的业务培训已成为“紧缩时代”公司上下必修的“功课”。
“环境恶劣时,企业就要‘练内功’。”王立群说,嘉兴的台资企业大部分都有在珠三角投资建厂的经历,2003年从广东迁入嘉兴的锡顿,除了运用长年在中国从事制造业的经验应对危机,还趁“三九严寒”完善产品规划设计、加强节能减排,静候春天到来。
危机之下 嘉兴仍是首选
“去年,嘉兴近700家台资企业没有一家因为经济危机造成生产经营困难而倒闭、撤离、转移或落跑。”市台办有关负责人表示,尽管世界经济的衰退使台企出口订单急降,引发了珠三角等地的倒闭潮,但是危机之下,嘉兴仍是台商在长三角地区投资、经营的首选。
据统计,去年我市新批台资项目44个,总投资达5.7亿美元,合同台资4.1亿美元;全市累计批准的台资项目已经达到1141个,总投资79.7亿美元,并以合同台资52.5亿美元的成绩继续在全省台资引进榜上排名第二。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