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台协拟成立担保基金 银行输血台商100亿
利好来得如此之快,与漫长的等待相比较,一切显得过于突然。
虽然东莞年底才有首家台资银行进驻,但记者昨日从中国工商银行总部获得的信息是: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将在今后两至三年内为台资企业提供总计1300亿元的融资贷款,目前这一庞大的金融计划已经进入实施阶段。东莞台资企业“将至少得到100亿人民币支持”;另一则是从市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上传来的确切消息:东莞将力争年底设立一个台资银行,服务对象为在莞的6000余家台资企业。
苦苦盼望融资渠道的东莞台资企业似乎看到了从密云后透过来的缕缕阳光。
困境
台企不具备大陆融资要求
台商为何对来自大陆金融机构的贷款如此渴望?
来自东莞台商协会的消息显示,2008年东莞倒闭、迁移的企业大约有2500家,其中台资企业占三成,而造成台企关闭、迁移的主要原因不是订单减少,而是资金链出现断裂。
但截至2008年6月,东莞各商业银行只向181户台企实现贷款,贷款余额为32.9亿元,仅占东莞全市贷款余额的1.4%。
福建兴业银行东莞分行赵建理认为,由于台资企业普遍采用“两头在外、差额核销”的模式,东莞只是制造基地,台企的订单、现金流、结算等都在境外,由于信息不对称,大陆金融机构很难了解企业的实际状况。
中国人民银行东莞市中心支行的有关负责人表示,加上国内的金融政策的影响,使得大陆的金融机构为台企提供的金融服务很薄弱。
“在东莞经商的台湾企业中有很多企业的老板或母公司大多不是在大陆,根据现有两岸金融业合作的现状,大陆银行对这种跨两岸的企业难以进行相关的资产评估和有效的监控。加上绝大多数的台资中小企业属‘三来一补’企业,真正的老板没有法人资格,根本不具备融资的要求。”赵建理说,“还有一些台湾老板,大陆银行给他们办理了贷款,企业遭遇经营不善,就关门跑掉了,银行都不知道去哪里找他去。”
既然大陆融资如此困难,台资企业为何不求助于岛内或公司总部所在地金融机构?
“台湾地区经济目前也非常艰难,台湾地区中研院经济所最新的经济预测认为,2009年台湾的经济增长率是0.56%,这将是2002年以来的新低;预测还认为,2009年台湾地区出口将出现负增长。”中山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林玉芬分析,东莞台商若想从岛内借贷并不是易事。
公司位于常平的台商叶宗仁表示,目前台资银行在东莞并没有发展,亦对台商在大陆的投资情况不熟悉,台商企业的经营情况、企业架构、市场前景等重要信息都不掌握。两岸之间也没有签署允许对岸的金融机构互相开展信用调查的相关协议,岛内的台资银行不可能给它做贷款。
叶宗仁目前正纠缠于一笔500万的货款,一旦筹钱失败,公司将面临生死危机。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