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危”为“机” 港台资企业积极自救
中国海关总署日前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11月,中国出口同比下降2.2%,为7年来的首次负增长。在中国的出口企业中,有很大部分的投资来自香港和台湾。面对国际金融危机,一些港资和台资企业不得不关门歇业。但是,也有一些港资和台资企业正在以多元经营、产业升级等方式,转“危”为“机”。
镇泰集团是一家以生产电子玩具为主,兼营礼品和儿童用品的港资企业,也是中国规模最大的玩具出口制造商之一,产品全部销往欧美。由于制作精美、质量优良,镇泰的产品一直很受欧美买家的欢迎。即使是自去年美国连续大宗召回玩具,欧美国家相继提高玩具进口技术标准以来,镇泰的订单还有增长。
面对金融风暴的冲击、出口退税下调、人民币升值等不利因素,镇泰集团(番禺)有限公司副厂长焦延香女士说,该厂的订单没有出现大幅缩水,而且还有其他厂的订单转过来。他说:“基本上还蛮稳定的,可能是小厂经不起这些(冲击)吧,小厂可能就碰到了困难,我们厂还行,那些不行的小厂的订单反而转向了我们。基本上(销售情况)都很稳定,没有太大的影响。”
玩具也可以“玩”出高科技,这是镇泰成功的秘诀。镇泰1983年在广州设厂时,只有20多万港币的资金,而今的年产值已达30亿元人民币,厂房总面积32万平方米,员工总人数超过3.5万人。镇泰采取了严格的检测体系,测试标准高于美国和欧盟。例如,为了保证儿童玩具的小奶嘴不掉下来,就要做一万次撞击实验。焦延香女士说,严把质量关是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的防火墙。他说:“我们有自己一个比较成熟的实验室,就是产品控制的实验室,物理、化学的检验我们都很严格,主要是技术方面的控制,对儿童健康保障方面的。”
毋庸讳言,租个厂房,买几台二手机器,招一批工人,订单就如雪片般飞来的情景曾经是中国一些地方出口加工业的写照。然而,也正是这些小企业,在金融危机袭来时,率先倒地。像镇泰这样生产设备好、生产技术管理机制完善、品质控制有保障的大型生产厂,依然受到采购商青睐。
如果说镇泰是靠规模、管理取胜的话,我们仍然不能忽视,它和中国大多数玩具企业一样,仍然是做贴牌加工。当然,这和玩具行业本身的特点有关,利润较薄、研发成本高昂、缺乏独立的海外营销渠道,等等,都意味着中国玩具业的自主品牌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和玩具行业相似,家电业也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影响。今年第三季度以来,订单持续减少。然而,来自台湾的灿坤集团却说,他们早已为这场“寒冬”准备了御寒的“大衣”。灿坤厦门公司财务部经理黄进发先生说:“灿坤不是现在感受到‘寒冷’,而是我们已经把‘大衣’穿了两年,一直没有把‘大衣’脱掉,所以说我们一直都是在危机中处理任何的变化,比方说税负的变化啊、人工成本的上涨、包括金融政策的改变对灿坤的影响慢慢在减弱。我们自己发展自己的一套管理模式、营运模式,所以才能顶住这一波不景气,求得一个出路。”
1978年成立于台湾的灿坤集团,1988年在福建省厦门市设立一家公司,作为在大陆的主要生产基地,主力产品电熨斗、煎烤器年产量均列全球第一位,行销欧美、东南亚、日本等9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灿坤厦门公司的年产值从最初的不足60万美元,发展到数十亿人民币,已成为享誉全球的小家电专业制造商。公司财务部经理黄进发先生说,坚持自主研发,是灿坤的经营哲学,到目前为止,灿坤的专利申请量已达到500多件。他说:“其实,研发能力灿坤一直都没有放弃,灿坤整个经营哲学是只有不断的研究发展跟教育训练,这是公司创办人要求的两个(理念)。他考虑的是未来性,所以灿坤要解决的不是面对这两个月发生的问题,而是面对未来两年、三年,甚至企业十年、二十年的发展。”
据介绍,灿坤目前的生产设备在同行业中具有很大优势,科技创新已经成为灿坤公司产品增加附加价值,抢占市场的利器,满足了世界各地客户的多种需求。未来,灿坤公司将从台湾引进家电网络销售平台,扩大产品在大陆的销售渠道。同时还将研发更多节能、科技含量高的小家电,以应对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
面对金融危机,还有一些港台资企业选择了发展多元化经营,以规避风险。台商李茂盛1995年来上海投资发展时已53岁。目前,李茂盛的翔茂企业集团公司已经从最初的一个工厂扩展到目前的三个工厂,企业生产的各种化学手套,占有日本、欧美等发达国家高端市场的七成以上。同时,随着世界能源短缺,新能源的开发成为化工行业的热点,李茂盛从中看到了商机。他4年前就开始组建团队,在政府有关部门的协助下,开展新能源的研发工作,历经艰苦的努力,研究开发成功了一种环保新能源——甲醇汽油及其配套设备。他说:“我们也预测到,手套有一天会利润越来越薄,所以我们就分散我们的投资。我是觉得能源将来一定很缺乏,所以我们走到这一块来,因为我们国家甲醇很多,很多石油、天然气里面就有很多甲醇。”
目前,翔茂集团研发的这种绿色环保能源已经通过了上海市有关部门的审查,将逐步推广使用。李茂盛说,目前上海行驶的车辆中,使用这种燃料的已有近600辆。全市拥有5万辆出租车,有条件使用新能源的估计有4万辆。如持续扩大产能,将这些车全部装备完毕,那时公司将获得巨大的收益,同时上海的天也会更蓝,空气会更清新。
面对金融危机,港资和台资企业们在想办法,政府也在行动。临近上海的江苏省昆山市面积约占全国的万分之一,却因聚集了3000多家台资企业,成为全球电子信息产业重镇。2007年,全世界近四成的笔记本电脑、八分之一的数码照相机产自昆山。多年来,昆山政府一贯重视对企业的监管和扶持,并积极鼓励其加快转型升级,以推动“昆山制造”向“昆山创造”发展。也正因如此,面对金融风暴,昆山的台资企业仍能够保持快速增长。
彩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成立于台湾,是为国际知名品牌研发生产百万像素以上专业数码相机的生产商。今年1到9月份,彩晶光电科技(昆山)有限公司生产数码相机920万台,比去年同期增长115%,实现产值37亿元人民币,其中出口欧美等国家5亿多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15%。
彩晶光电科技(昆山)有限公司总经理周荣正先生表示,公司能够逆市增长,一个重要的原因来自政府的扶持。
中国中央政府日前出台支持香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14项措施,其中特别提到,为缓解港资中小企业困难,中央已推出的一系列支持内地中小企业的政策措施,全部适用于港资中小企业,并会进一步调整商品出口退税率,完善劳动用工制度,以减轻企业的负担。此外,中国大陆有关部门也于日前出台10项加强两岸合作,携手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措施,包括大陆扶持中小企业的财税、信贷政策,同样适用于台资中小企业;支持台资企业参与大陆扩大内需的建设工程和项目;加强台资企业融资服务,等等。
以上政策措施得到了港资和台资企业的欢迎。他们纷纷表示,有信心经受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记者 乔全兴)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