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丁玉 谋定全局制胜之道
创业维艰 “公家路”
方丁玉将公司和家之间的路戏称为“公家路”,而他在这条路上一走就是17年。从台湾到大陆,从上海到扬州,无论是艰辛还是快乐,方丁玉一路走来,脚步执着而坚定。
初识大陆 放弃上海转战扬州
早在1989年,方丁玉就独闯上海创业,但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长三角,在浦东开发之前仍然是一片沉闷,基础设施、产业配套甚至人们的观念还比较落后。当时,所有的设备都依赖进口,甚至小到一颗螺丝钉和产品包装箱也必须从台湾进货。当时,一个集装箱货物的价格是四万台币,而从台湾到上海的运费也高达四万块,产业配套的极度落后使创业之初的方丁玉步履维艰。
在上海辛苦打拼了2年之后,方丁玉认为合营企业到了要扩大的阶段,但原来的厂房租金已经上涨4倍,遭遇资金瓶颈的方丁玉开始寻找新的发展地点。
一个偶然的机会,方丁玉邂逅扬州,“这里文化气氛浓、绿化率好,经济水平虽不是很高,但一个待开发的地方才更有潜力。”1992年,在众人惊诧的目光中,方丁玉做出了人生中的重要决定——放弃上海,转战扬州。
“15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地和农田”,方丁玉指着窗外,当时扬州厂区周边飞鸟很多,每到下午四五点钟还可以打到不少麻雀,这成了方丁玉艰苦创业生涯中一段难忘的回忆。
四年之约 事业梦想振翅起飞
刚到扬州时,方丁玉和当地一个工厂合作,他出资35%的股份参与合营。但是在合作中他提出要当总经理:“因为我是内行”,方丁玉向大陆方允诺四年内把本金全部赚回;如果做不到,甘愿个人拿钱出来还给对方。这为后来方丁玉大展拳脚扫清了障碍,而方丁玉也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倾注到合资企业中,不只是为了践行四年之约,更是为了自己的理想抱负。
最初的投资规模面积只有7亩地,而且没有路,未来前途未卜、困难重重。为什么有勇气做出这样的承诺?方丁玉说:“无论做什么事情,态度都是最重要的。早期台商给人的感觉并不好,往往花几倍的价钱去造厂,造好后却不辞而别。这种潜在的道德风险使得企业追求的只是一种短期效应,根本无法长期经营,而我一开始就是抱定了永续经营的态度”。
让方丁玉自豪的是,他的企业是唯一没让政府费神的企业,四年之约在三年半就使对方就完全收回了成本。到达四年后,对方选择了退出,方丁玉也拥有了自己在大陆的第一家独资企业,奋斗多年的事业真正开始起飞。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