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精彩推荐

王克璋 我们这一代台湾人

2008-03-12 10:21     来源:中国台商     编辑:张方翼

  在济南,记者几次见到王克璋,他都一身“聚大纤维”标示的工作服,连和市长会谈时也不例外。

  办公室的展示柜显示,从1996年到2005年,王克璋的企业每年都是济南出口创汇的优秀单位。他自己却摆摆手说,“我哪是什么企业家,我只是个工人。”

  这个“工人”企业家,是济南聚大纤维的副董事长,当地最大的台资企业,和其个人投资的大自然纤维所生产的锦纶长丝、涤纶长丝等产品,远销欧美、巴西、东南亚、中东等三十个国家地区,累计为国家创汇8720多万美元。

  一面夕阳,一面东升的传统产业

  做化纤的机器声相当嘈杂,里面呆久了头痛恶心,通常人进出都要带耳罩,王克璋什么也不带。“我每天都来,十几年早习惯了。“他不以为意。

  当初选择在在济南落户,主要考虑化纤行业关键在于质量技术的提升,并不在意距离市场的投放,于是深耕转眼十余年。

  1992年的时候,作为一家台资织布厂的原料供货商,王克璋跟随到山东济南,并与当地的化纤厂合资,吸收了90%的当地职工。1996年投产,立即打了翻身仗,原本那个设备、管理都非常落后的当地企业鸟枪换炮,锦纶长丝直接出口美国,当年实现出口创汇550万美元。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产业萧条,许多企业一蹶不振,机敏的王克璋及时转产,开起当时市场紧俏的涤纶长丝,东南亚市场不行就转战美国市场,产品库存反而降到3年来的最低点。一年下来,半数出口,完成创汇1000余万美元。此次的安全渡关,奠定了企业健康发展的基础。

  但市场毕竟有限,近五年来,大陆化纤企业遍地开花,“以前像聚大这样规模生产力的公司,全大陆可能只有三家,现在应该超过了100家!”

  王克璋抬起头,手敲了敲桌面,眼神有些无奈。

  他更加卖力地花时间精力投入在厂里,每天早上8点进公司,晚上11点休息,除了吃饭,就是工作。“你知道吗,我早上4点多就开始睡不着了。”

  近年,台湾化纤企业逐步调整了“高科技、新功能纤维”的战略重点,想办法提升技术,增加高科技含量,降低成本。“初开始颇具优势,但两年之后,台湾会做的产品,大陆一样会做!”产品不断创新,迫在眉睫,已是重中之重。

  今年市场气候更为恶劣,原先做出口大家都外销美国,后来又转向越南、印度。没想今年6月,印度也开始向中国增收反倾销税。

  “现在的产业状况就是,化纤外销到世界各国都频频受阻,外贸壁垒重重,国际原料供货商寡占,又使原材料的价格坚挺无法向下游转移,和其它传统产业一样,已濒临非常险峻的转折期,产能过剩,供远过于求。”

  此外,原创性技术和产品开发不足,物流发展滞后,也是产业萧条的原因之一。

  但事情就像硬币的两面,有限制的空间自然也有开拓的余地。

  当初王克璋跟随至济南的几家台资织布厂,都已纷纷撤资或倒闭了,王克璋从不熟悉与内陆厂商交易的全部外销,到内外销各一半,如今内销比例已加重至75%。

  他极力避开主力市场,避开大家都能生产的一般规格的产品,尽量去做新技术、竞争小的品种,先入手为强,利润也丰厚,等大家目光聚集过来时,再调转方向做其它。

  “竞争已非常白热化,必须要脱离旧战场,找寻新战场。”毕业于台湾科技大学化纤系的王克璋在化纤产业摸爬滚打了半辈子,经历了化纤产业在台湾的夕阳时期,如今又迎来了在大陆的萧条期。

  “总是这样的,先前台湾化纤为摆脱困境出走大陆,现在又有人出走印度、越南。但不要忘记,太阳在我们这里是西沉,在别人那里又是东升了。不断创新技术之外,具备国际市场的观念也是非常重要的。”

  落寞产业的大背景下,企业仍能平稳发展实属不易。王克璋每年最少给工人发15个月的薪水,年年职工退休,都亲自操办欢送会。“人之常情嘛!”他淡淡地说。投桃报李,工人也回馈其人员的稳定和高效高质的产品。

  “务实!”提起这位“工人”企业家,生产在线的一位老师傅翘起拇指。

延伸阅读

订阅新闻】 

责编信箱:tsfwzx@taiw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