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3月11日下午,国民党轰炸机大批飞临延安上空,进行狂轰滥炸。从此,国共之间的战争全面展开。
蒋介石和毛泽东作为国共双方的主帅,下着国共的决战之棋。在国共之战的初期——以 1946年 6月 26日蒋介石部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蒋介石打的是全面进攻战,他调动了手下 200万大军,全面出击,四处开花。
毛泽东打的战略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进行运动战。
战争进行了 8个多月,毛泽东放弃了 105座城市,却消灭了蒋介石部队 71万人。从棋局来看,蒋介石部队越楚河,过汉界,咄咄逼人。实际上,他损兵折将,消耗实力。
1948年末到 1949年初,解放战争进入了最后阶段。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这三大战役,历时 142天,蒋介石部队被歼的总数为 154万多人。
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的败局震撼着南京城。蒋介石别无选择,于是在 1949年 1月宣布引退。
解放战争犹如风卷残云一般横扫中国大地,而蒋介石只能一步步败退。1949年 10月 1日,毛泽东在北京主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宣布“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然而蒋介石却一而再、再而三地继续受着打击:10月 14日,广州插上五星红旗;17日,厦门解放;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新疆迪化。
蒋介石自知大势已去,于 1949年 12月 10日下午从凤凰山机场起飞,先是在南京上空绕了一圈,然后含泪告别故乡溪口,告别上海复兴岛,告别重庆林园……终于,他向中国大陆投去了最后一瞥,从此一去不复返。
蒋介石到了台湾以后,连任“总统”及国民党总裁。对于“台湾独立”和“两个中国之想法”,蒋介石说“此是极大的错误”;“中国的事情可以由中国人民自己解决”。蒋介石坚持一个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与蒋介石再没有见过面。但这并不等于说二人之间再没有任何接触,只不过,他们之间的接触是以特殊方式进行的。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派第七舰队开入台湾海峡。6月 27日,杜鲁门以共产党占领台湾将直接危及太平洋地区安全为由,公开抛出了“台湾地位未定”论。当时的蒋介石心情十分矛盾。一方面,以他自己的兵力,不可能守住台湾,因此,他希望美国第七舰队能长期停留在台湾海峡;另一方面,他也看出美国人有分裂中国的阴谋,杜鲁门的“台湾地位未定”论只是这个阴谋的一部分。因此,在美国人抛出“台湾地位未定”论之前和他商谈此事时,他没有同意,而且决定即使第七舰队撤离台湾,他也要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所以,6月 28日,经蒋介石授权,国民党“外长”叶公超发表声明,明确表示:台湾是中国领土之一部分,仍为各国所公认,国民党接受美国防务计划,但不影响国民党维护中国领土完整之立场。他特意在声明中表示:“台湾属于中国领土一部分”,“中国对台湾拥有主权”。
毛泽东看到叶公超这个声明后说,蒋介石还有一点良心,不想成为千古罪人。“台湾还是蒋介石当总统好”
上世纪 50年代末,在实行专制统治的国民党的眼皮下,出现了一种从未见过的情况:台湾有些人,包括国民党内部一些人,也打出了民主选举的旗号,要竞选“总统”。原来,这背后有主张“台湾独立”的美国人在暗中支持。
正当此时,毛泽东在一次接见外宾时说了这样的话:“台湾是蒋介石当总统好还是胡适好,还是陈诚好,我看还是蒋介石好。但凡在国际活动场合,有他我们不去。至于当总统还是他好……十年、二十年会起变化,给他饭吃,可以给他一点兵,让他去搞特务,搞三民主义。历史上凡是不应当否定的,都要作恰当的估计,不能否定一切。”
毛泽东是特意在外宾面前讲这些话的。这些话也确实造成了很大国际影响。后来蒋介石能够在所谓“总统选举”中获胜,再次当上“总统”,与毛泽东特意讲这些话,给他一定程度上的支持,是有关系的。
周恩来于 1956年 5月 5日在接见外宾时,请他们给蒋介石传话说:“蒋介石如果愿意将台湾归还祖国,就是一大功劳,中国人民会宽恕他的。”
上世纪 50年代后期和 60年代初期,国共双方都努力寻找能够实现沟通的中间人。这个人终于找到了,他就是曹聚仁。曹聚仁是个有一定政治活动能力的文化人,过去与共产党和国民党的上层人物都有密切接触,国共两党都把他视为上宾,他本人对国共两党也表现出一种不偏不倚的态度。按照蒋介石的旨意,蒋经国于上世纪 50年代中期两次找到曹聚仁。曹聚仁答应接受蒋介石的委托。
曹聚仁于 1956年 7月到达北京。周恩来在听了曹介绍的蒋介石的意愿之后,提出了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的方针。周恩来说,第三次国共合作的目的,就是实现祖国统一。对于台湾,“只要政权统一,其他问题都可以坐下来共同商量安排”。10月 3日下午,毛泽东在中南海怀仁堂接见了曹聚仁,对国共第三次合作问题,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打算。毛泽东表示:蒋介石在中国现代史中起的积极作用是应该肯定的。
“文化大革命”的爆发,打断了国共两党之间的联系。1967年 9月 7日,蒋介石在与日本首相佐藤谈话时说:美国由于不愿卷入中国“反攻大陆”的漩涡,“于是有两个中国的想法,借以苛安于一时。殊不知两个中国办法,是我所 绝对反对,而也不是中共所能接受,仅为一种幻想而已。”1974年元月中旬,南越当局趁中国“文化大革命”动乱之际,派军 舰入侵西沙群岛中的永乐群岛海域,并派兵侵占甘泉、金银两岛,公然取下 岛上飘扬的五星红旗。蒋介石当即指示台湾方面就南越侵犯西沙和南沙两群岛主权发表声明,指示该两群岛是中国领土,不容侵犯。当时,有人请示蒋介石,问他是否出动军舰拦截“共军”驶过海峡南调的舰队时,他沉吟良久,只说了一句:“西沙战事紧呐!”
到了“文化大革命”后期,晚年的毛泽东又在进行促进国共和谈与和平统一祖国的工作。毛泽东在 1972年春,会见尼克松总统时首先谈起了蒋介石。他将蒋介石比作他和尼克松“共同的朋友”,并说他与蒋介石朋友的历史要比尼克松与蒋作朋友的历史长得多。在谈到台湾问题时,他表现出十分推崇蒋介石在维护中国统一问题上的一贯态度。
在大陆,中共恢复了“二 ·二八”纪念活动。廖承志也出面发表讲话,重新强调“爱国一家,爱国不分先后。 ”“欢迎台湾各方面人员来大陆参观、探亲、访友,保障他们安全和来去自由。”1975年,中共方面又特赦了国民党数百名战犯和特务,还给他们中的一些人安排了工作,愿意去台湾或者香港的,也可任其选择。
紧接着在 1973年春天,毛泽东又动了念头派专机送 92岁高龄的章士钊先生飞去香港,要架设沟通大陆与台湾的和平之桥。为了保障章先生的健康,周恩来特意安排了警卫、医生、护士、秘书、厨师、保姆随侍。章先生于 1973年 5月乘飞机到了香港。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终于和国民党方面联系上了。不料,章先生由于劳累,休息不好,于7月1日在香港去世。
1975年春节后,蒋介石秘密找来已经从美国回台湾担任“总统府资政”的国民党###陈立夫,让他通过在香港的秘密渠道,向中共方面表示:可以请毛泽东来台湾访问。陈立夫和谈心切,在没有得到回音的情况下,就在香港报纸上公开发表了一篇题为《假如我是毛泽东》的文章。陈立夫在文中欢迎毛泽东或者周恩来到台湾访问,与蒋介石重开谈判之路,以造福国家和人民。陈立夫特别呼吁毛泽东能“以大事小”,不计前嫌,效仿北伐和抗日国共两度合作的先例,开创再次合作的新局面。但是,正当陈立夫积极努力寻求与大陆沟通之时,蒋介石却因病于 1975年 4月 5日去世。海峡两岸的再次沟通又中断了。
毛泽东与蒋介石逝者已矣。他俩未能最终实现再次握手,殊可惜也!然而海峡两岸的中国人都认定只有一个中国,人心何尝不时时期盼于祖国的统一、中华的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