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住民的社会生活
一、旧石器文化与社会生活
台湾旧石器时期的人类遗址主要有两处:一是台南左镇乡的人类顶骨化石遗址,另一处是台东长滨乡的八仙洞遗址。左镇在台南县的东南,境内四面环山,属丘陵地带,有一条溪流,名为菜寮溪,每当大雨滂沱、河水暴涨之后,溪边显露出很多化石、石器和陶片等。1971年11月,台湾学者在左镇乡发现了人类右顶骨残片化石,1974年1月,又在同一地点采取到人类左顶骨残片化石。根据右顶骨的氟及锰含量的研究,其年代距今有2万年至3万年,这就是“左镇人”,属于旧石器时代后期。
八仙洞位于台东县北端罗汉山上,属长滨乡。l968年3月,台湾学者在八仙洞发现洞穴的堆积中不仅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层,并且有年代更为古老的红色土层。后来台湾大学考古发掘队在潮音洞、海雷洞及乾元洞的底层发现很丰富的旧石器时代先陶文化,获得大量先陶时代的遗物,其中有石质标本数千件,骨角器近百件及许多兽、鱼骨,命名为“长滨文化”。由于各洞穴海拔高度不同,而有早晚之分,高度越低,年代越晚。学者对于具体年代有不同的看法,但大都认为长滨文化在距今15000年至5000年前。1979年,在台北市士林区芝山岩背后的水田中,发现一件典型的砾石砍器,也属于长滨文化,说明台湾北部也存在这种文化。
在长滨文化层中发现数以千计的有人工痕迹的石片和石器,这些石质标本中大型的石器较少,大部分使用矽质砂岩、橄榄岩、安山岩及辉长岩等质地较为粗松的砾石制成,多数石片是直接敲打砾石面加以片解的,因此保全了砾石的原有外皮,只有少量的石片有第二步加工的痕迹。另有一批石器是用石英、燧石、铁石英等质地较为致密的石料制成,一般都较小,最大的一件长仅8厘米,但加工方法较为精细,可分为边刃刮削器、尖器、刀形器。这些石器的出现,说明在漫长的岁月里,台湾的早期住民奔驰在茫茫的原野中,追捕野牛、野鹿、大象等野兽,在海边捕捞鱼、蚌,用石片切割兽肉,刮削兽皮,挖掘块根,砍砸野果,与自然界展开艰苦的斗争,过着狩猎、捕捞而兼采集的原始生活。
在遗址中还发现骨角器,这些骨角器可分长条骨器和骨针两种,长条尖器是将兽长骨的一端或两端加以削尖,或者一端为关节,另一端逐渐削尖。骨针加工比长条尖器精致,反映了早期住民有较高的骨器制作技术。他们利用骨针缝制兽皮,作为防御寒冷保护身体的服饰。在长滨文化的潮.音洞的先陶文化层,发现3件木炭标本,在乾元洞先陶文化层中找到少量的木炭粉末,这说明早期住民已经用火来照明取暖、防御猛兽和烧烤食物了。
二、新石器文化与社会生活
从台北到台中、台南以及台东都发现了新石器,其中有新石器前期遗存,也有新石器后期遗存,可以大坌坑文化、凤鼻头文化、圆山文化和麒麟文化作为代表。 大坌坑遗址位于台北八里乡(俗称八里坌)埠头村的观音后山北麓,出现了多层的文化层次。第一层为绳纹陶文化层,第二层为赤褐色素面陶文化层(圆山文化层),第三层为赤褐色方格印纹厚陶文化层,第四层为赤褐色网纹硬陶文化层。最下一层约l0厘米厚,出土的陶片为棕黄色或红褐色,质粗含砂,体厚而粗重,手制,少数素面,多数有绳印纹,是用裹着绳索的印棒自上而下转动压印出来的。同时出土少量石器,有打制和磨制两种。这种以绳纹粗陶及打磨石器并存为主要文化内涵的大坌坑文化,在台湾分布很广。经碳l4年代测定,在距今5000年至3700年前,属绳纹陶文化晚期。
凤鼻头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西海岸的中南部,自大肚山起向南到岛的南端和澎湖列岛。其典型代表是高雄县林园乡凤鼻头遗址,包含各文化层的遗物,该遗址的上层为刻纹黑陶文化层,中层为印纹红陶文化层,下层为大坌坑文化层。红陶文化层的主要遗物是泥质磨光红陶。器形有大口盆、碗、细长颈的瓶、小口宽肩的罐、穿孔圈足的豆和圆柱形足的鼎,制法多属手制,然后拍印上绳纹或席纹,有的陶片上有刻划纹和附加堆纹,少数的杯片或钵片还有深红色的彩画。黑陶文化的石器与红陶文化基本相同,主要有锄、斧、凿等,仍为磨制,但制作更为精美,陶器以橙红陶、黑陶和彩陶为主。黑陶形制有杯、豆和圆底罐等,仍为手制,但有慢轮修整的痕迹,全面打磨光亮,色深黑,体薄,纹饰有刻划的线条纹、波纹,也有用贝壳刻划的纹饰。
台湾北部出现的圆山文化,距今有4000年至3500年,其代表遗址是台北市北端的圆山贝丘,遗物分二层,下层属大坌坑文化,上层则是圆山文化的代表。与此文化同类型的还有大坌坑遗址上层、芝山岩、大直、尖山等数十处,遍布于淡水河两岸和淡水河上游基隆河、新店溪、大汉溪沿岸的台地上。圆山文化的石器类型很多,最能代表这一文化特质的有磨制大铲、平凸面大锄、扁平石凿、有段石锛、有肩石斧、石枪头及石箭头等。圆山文化的陶器大多数是浅棕色素面的罐形器,其中有许多带有一对由口唇到肩上的竖行把手,而显示其独特的风格。这些圆山式素面陶器的表面,往往出现大片涂上的红褐色颜料,或出现彩绘点纹或彩绘条纹,此外,圆山陶器的外表还偶见有施印网纹的,这也是圆山期文化不同于其他文化的另一特点。
此外,在东部沿海一带,还有与台湾其他地区完全不同的巨石文化,其代表是台东县成功镇麒麟遗址,最大特色是由岩棺、石壁、巨石柱、单石、石象、有孔石盘等组成。
在新石器时期,早期住民的活动范围进一步扩大,他们不仅使用磨光的石斧、石锛等较进步的工具,在茂林草地土,猎取野鹿、羚羊、野猪以及其他飞禽走兽,而且还制造石箭头、网坠,从事水生动物、植物和鱼类的捞取,从圆山文化遗址出土的带有倒刺的骨角鱼叉,说明当时的渔猎技术已有所进步。
此外,农业种植业已经出现,从圆山文化出土大量的石锄、石斧和风鼻头文化出土大宗的石刀来看,当时已开始种植和收割农作物。此外,营埔遗址还发掘到印在陶片表层里的稻壳遗痕,虽然稻壳已在烧陶过程中成为灰炭,但稻谷的外形仍完整地保留下来,据农业专家鉴定它属于印度亚种的栽培种。在牛稠子遗址的红陶文化层还发现粟粒的遗迹,出土的黑陶纹饰,压印纹有圆圈纹和斜行线纹,圆圈纹是用小管形器压印上去的。对于这种管形器,据专家鉴定,是粟类之秆管,而斜行线纹应是由粟穗压印而成的。
随着社会和生产力的发展,石器制造技术,已从打制发展到磨制,在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大坌坑遗址里还有打制与磨制石器并存的现象,磨制也比较粗糙。到圆山文化、凤鼻头红陶文化,主要都是磨制,而且磨制技术逐步提高,石锄、石斧、石刀的刃口比较锋利,其中长方形和半月形带一孔或两孔石刀,是为了装上木柄,便于使用。凤鼻头黑陶文化层中的石锄、石斧、石锛、箭头、石刀等制作更为精美。
新石器时代的台湾住民开始烧制陶器,在圆山文化遗址的底层大坌坑文化层发现用草拌泥搭盖的半圆形低屏壁,据推测是挡风烧陶的窑址。制陶技术也不断改善,早期都是手制,用泥条盘筑陶坯,体厚,而且厚薄不均匀,而凤鼻头遗址的黑陶虽是手制,但经慢轮修整,全面打磨光亮,体薄,最薄的地方只有二三毫米厚。陶器的种类也多种多样,有盛储器如罐、盆;有饮食器如碗、盘;有炊具如釜、甑;有的还安上支脚。此外,还有陶纺缍、陶网坠等生产工具。在陶器的装饰上,制作精美,布满各种花纹,有刻划上去的和压印上去的各种绳纹、席纹等,极少数的杯片或钵片的外面有钩连形或平行线的深红色的彩画,色彩鲜艳,形象生动,古朴优美。
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为台湾早期住民改善居住环境提供了条件,他们已开始走出洞穴,建筑房屋。如凤鼻头红陶文化遗址,坐落在海岸的一个高台地上,最顶上是居住区。发现有一所房屋遗址,长方形,东西向,残存的西南角,有七个柱洞,洞柱间隔90厘米,但西面中间的两个柱洞较宽,相隔l80厘米,是门。柱洞插入地面约40厘米深。洞口覆盖一层土沥青,是为了防潮,土沥青的使用反映了当时木结构的建筑已有一定的技术水平。这所房屋是干阑式建筑。
三、两岸古代文化的比较
近年来考古学的新发现,将闽台两地的古人类与文化关系推前到旧石器时代晚期。台湾发现左镇和长滨两处古人类遗址,福建的清流、漳州、东山也发现古人类化石。清流县境内的古人类牙齿化石,推测是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晚期智人所有,经研究确定为距今1万多年。漳州人类化石是一段胫骨,其绝对年代距今1万年左右。东山人类化石是一段肱骨,绝对年代约距今1万年前后。虽然,从年代看,福建人类化石比台湾左镇人晚一些,但根据对牙齿结构的对比研究,左镇人、清流人、东山人和柳江人,同属我国旧石器时代南部地区的晚期智人,他们的体质形态基本相同,都继承了中国直立人的一些特性。可见左镇人和清流人存在着共同的起源。
再从出土的石器来看,长滨文化的旧石器是用在水里磨滚过的砾石打制的有一面或两面打击的砍砸器、刮削器等,其制法与大陆南方发现的旧石器十分相似,尤其是与湖北大冶石龙头、广西百色上宋村两处出土的砾石砍砸器在基本类型和制作技术上没有什么差别。考古学家认为,“这里的砾石石器属于华南的工艺传统。”台湾学者将长滨旧石器与周围同一阶段的文化石器进行比较研究,也认为由各种条件及已知考古资料来说,台湾长滨文化的祖籍是中国大陆。
以绳纹粗陶为代表的大坌坑文化,以印纹细陶为代表的凤鼻头文化和圆山文化,都和大陆东南、华南地区新石器文化有很大的相似性。大坌坑文化的遗物在大陆东南沿海各地广泛存在,1968年,台湾学者在金门岛富国墩发现夹砂陶为主的文化遗存,1985年至l986年,福建省博物馆在平潭岛的壳丘头遗址也发现了与富国墩遗址相似的文化遗址。因此,考古学界把这类型的文化遗存称之为“富国墩一壳丘头文化”。富国墩遗址陶片.的刻印纹和贝印纹,与台南八甲村遗址相近。壳丘头遗址出土的石器,打制与磨制并存,与大坌坑文化有许多相同和相似的文化因素,但也有不少差异性。因此可以说,大坌坑文化的产生“与大陆早期新石器的绳纹陶有着某些联系”。
凤鼻头文化“是继承大坌坑文化而继续发展的,当然接受大陆文化的影响也更加显著”。凤鼻头红陶显然受到大陆东南沿海地区马家浜一良渚文化的影响,当这种红陶类型文化在台湾中南部扩展时,又受到福建闽江下游昙石山文化的浸润。昙石山文化中层出土陶器以夹沙陶印纹硬陶为主。纹制为拍印的条纹和交错条纹,还有一定数量的绳纹。这些特征与凤鼻头红陶文化十分相近。再从其文化层的年代看,属于凤鼻头红陶类型文化的南投县草鞋墩遗址,其碳14测定数据为距今4000年±200年,正与昙石山中层的年代相吻合。凤鼻头上层的素面和刻划黑陶文化与昙石山遗址上层以及福建福清东张遗址中层的遗物十分相似,同属于闽台地区以几何印纹硬陶和黟陶共存为特征的古文化遗存。
圆山文化以彩绘陶、印纹陶、有段石锛、有肩石斧、巴图石器为其主要特征。尽管在大陆还暂时找不到基本相同的遗存,但有许多文化因素表现了密切的联系。其中有段石锛起源于长江下游,在河姆渡文化和马家浜文化便出现原始的形制,到良渚文化时又进一步发展,同时在华南分布也很普遍,台湾圆山文化中出现的有段石锛,显然有大陆文化的影响。有肩石斧起源于广东珠江三角洲,主要分布在两广、云贵各省。圆山文化中的彩绘陶、印纹陶及殷周式的双翼铜镞、石刀、玉块等,也显然受到大陆的影响,只有巴图石器是台湾特有的遗物。
此外,台东麒麟的巨石文化可能受到浙江南部瑞安、东阳巨石遗址的文化影响。鹅銮鼻发现的史前遗址,与大陆东部或东南部古代文化有关。卑南发现的玉块耳饰,则与东南亚及大陆沿海地区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块耳饰极其相像。在台东县成功镇发现的马武窟“海蚀洞人”,采用“蹲踞葬”,台湾考古学家认为,这种葬式广见于广东、广西史前文化遗址,“海蚀洞人”很可能与大陆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