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竹县76岁的“仙楂伯”陈永泉卖糖葫芦50年,为许多人创造儿时甜美回忆。(记者王慧瑛/摄影)
糖葫芦是许多人儿时的共同记忆,新竹县宝山乡76岁的陈永泉,就是为许多人创造儿时回忆的甘草人物,老主顾喊他“仙楂伯”,在客家庄做平安戏或庙庆场合,一定看得到他摆摊卖糖葫芦身影。
坚持古法
陈永泉卖糖葫芦50年了,从1串3元(新台币,下同),到现在1串20元,他很有自信的说,“新竹县大概有三分之一的人吃过我做的糖葫芦吧!”
他坚持古法制作,每年都会到苗栗县大湖乡、卓兰镇等地采购仙楂梨当原料,他说,仙楂梨要足够成熟,果肉才会柔软,热水川烫后,再放进腌缸腌制,加入糖粉、盐巴、甘草等配料,配制至少半个月才会入味,又酸又涩的小梨子变成滋味甘美的仙楂。
腌制后的仙楂,以竹签串成组,浸入白砂糖和红色食用色素熬煮的糖浆中,接着放在铁盘冷却,成了美味的糖葫芦。
专卖回忆 戏棚下好滋味
陈永泉摆摊时,男女老少都围过来捧场,中年人想找回儿时的幸福滋味,小朋友则是解嘴馋。
宝山乡长范玉燕说,从小就吃仙楂伯的糖葫芦,“永远吃不腻呢!”迄今难忘小时候蹲在戏棚下,边看戏、边吃糖葫芦的情景。
陈永泉儿子、媳妇、孙子也会到摊位帮忙,陈永泉次子陈春胜说,小时候喜欢跟老爸去做生意,“边帮忙、边偷吃”,因常吃仙楂,兄弟姊妹都长得头好壮壮。
只做本味 不怕销量减少
陈永泉说,过去农业社会,孩子总是用渴望眼神望着糖葫芦,好不容易凑足钱买到糖葫芦就觉得好满足,总是你一口、我一口轮流舔仙楂裹糖的甜滋味;现在孩子太好命了,有太多种零食可选择,孩子不一定爱吃糖葫芦。
他说,过去1年用掉4000台斤仙楂,现在剩500台斤左右,销量减少了,仙楂伯不在乎,有人建议他推出草莓、番茄、蜜饯等改良糖葫芦,他很坚持就是要做“正统”的糖葫芦。
他说,早期卖糖葫芦是为了生活,随庙会跑遍全台,靠卖糖葫芦养大5个孩子,现在卖糖葫芦,是消遣、赚零用钱,也服务老顾客,让这充满人情味的古老行业不要消失,保存这个勾起过往回忆的零嘴。
【联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