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三、娱乐无处不在

时间:2013-11-04 09:56   来源:中国台湾网

  当代中国社会不光是未富先老,而且是未富先娱,正所谓幸福指数还很低,但娱乐指数爆表了。2013年11期的《新周刊》中黄俊杰撰文说道:“在这个娱乐化的社会,法师成为典礼嘉宾,教授成为艳照门主角,公共知识分子成为微电影导演……”我们为什么要娱乐到死呢?他又这样描述当代中国的娱乐万象,“体育精神娱乐化、历史娱乐化、房地产商娱乐化、社会问题娱乐化、道歉信娱乐化、教授娱乐化、抗日剧娱乐化、经济学家娱乐化、公共知识分子娱乐化、男女关系娱乐化、文学娱乐化、真相娱乐化、PS娱乐化……”娱乐如可怕的洪水猛兽,90后大学生就生活在一个娱乐化的社会和娱乐化的中国,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可能不打上娱乐化的印记。

  1. 游戏里的梦想照进现实

  I:经济与管理学院,大三,男生,22岁

  J:外语学院,大二,男生,19岁

  T:尚重生教授

  T:以前我们都会有“珞珈山夜话”,现在叫“卧谈会”,如今大学寝室里有没有?

  I:基本没有,大家虽然睡得很晚,但都是各自面对电脑,少有夜话一说。而且这要看大家有没有共同的话题,如果没有共同的兴趣、共同的话题,就聊不起来了。

  T:那两性的话题应该就是共同的话题了吧?

  I:我觉得大学生现在聊的话题越来越肤浅了,关于人生梦想的话题聊得越来越少了,都是一些关于偶像、游戏、体育、恋爱,甚至一些更低俗的事情。当然了也有一些“学霸寝室”,可能会聊成绩和各自的奋斗,或是时事新闻。

  T:看来不同专业的寝室里聊的话题不同,男生寝室与女生寝室聊的话题也不同。

  I:大学生彼此之间的交流很少,我们的班级概念已经有点模糊了,有些人甚至对班上同学的名字都不清楚。原因之一就是现在已经不像高中时那样,大学每天在一起上课,到大学的后期,你和同班同学的关系更是渐行渐远。所以我认为需要找到一些与自己有共同兴趣、共同爱好,或者说有共同任务、共同努力方向的人,社团就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我大一的时候比较看重社团,就加入了好多个社团,但后来发现很多社团和想象的不同,到了大二的时候就留在了少数几个社团当了副部,现在我是经管学院宣传部的副部。说实话,有时候你当上了某个社团的干部,不仅可以锻炼交际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实战技术。就拿我来说,是宣传部的副部长,经常会接到一些任务,比如做活动的宣传视频,那么我就会花一些时间去看相关的教程,通过视频的创意和表现,我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呈现给大家,所以我越来越喜欢这份工作,现在我正在策划拍一部表现大学生活的纪录片。

  J:很多人对游戏持消极态度,不过我觉得游戏可以作为一个适度放松的工具。很多同学大一的时候都喜欢玩游戏,这并不是沉迷的表现,而是对高中压抑的释放。我个人认为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游戏,好的网络游戏像一部没有结局的电视连续剧,看完后你可以感悟出很多东西,游戏并不是像垃圾食品一样的东西,它里面也有很多可以学习的地方,玩游戏对动漫的制作者和游戏的设计者来说是有好处的,而且好的游戏可以为我们提供生活方面的创意和精神感触;但是我们要承认,大一的学生很难做到对游戏的区分和克制。

  游戏在国外被定义为是一种收缩的竞技类运动。但是人们不会把打篮球定义为沉迷篮球,而会把打游戏定义为沉迷,对这一点我很不服气。在游戏里我可以找到自己的价值,找到那种胜利的感觉,我玩得比其他人都好,我就会有一种满足感,你有本事就过来打赢我。打游戏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这也是一种生活方式。诚然,打游戏是要自己克制的,当我有了新的追求,打游戏就可以变成一种休闲的方式。

  T:是受了谁的刺激和诱导?

  J:家庭的压力对我影响比较大,我父母亲对我有很大的期望。我之前有打游戏到凌晨2点钟,他们进房间直接把电闸给关了,当时已经到了这样一个地步。但是现在我明白了,我可以追寻自己的兴趣,但是不能完全只满足自己的需要,还得顾及父母的感受,所以就去尝试一下学习和读书,在这个过程中我又找到了新的定位。

  I:我认为打游戏和篮球是没有可比性的,我们宿舍另外三个人也玩游戏,我就在想为什么我不能够改变他们呢?于是就试着加入他们,一是为了能够和他们谈得来,另外我也想看看我能不能够打入进去。但是和他们玩到凌晨,第二天我就感到特别疲惫,并且影响到了很多事情。我问他们:“游戏中的快感得到满足之后,现在觉得很疲乏很难受,你们怎么不打算改变一下这样的生活方式?”他们说:“难受过了还可以接着再来呀!”然后他们就又开始玩游戏,游戏中的快感就像是一种短暂、刺激的循环,我感觉这个和上瘾是差不多的。

  J:你说的我同意,但是我还有要补充的。我之前玩游戏的原因,就是我身边的很多同学都在玩。我觉得不管是晚睡、浪费食物,或者是打游戏,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讲都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习惯,我们对它们不会有一种道德的判断,这些习惯也是群体的习惯,已经不是个人问题。比如说,你身边的人,或者是你的女朋友,就是喜欢晚上11点之后跟你发短信,你怎么能够不晚睡呢?又比如说,你身边的人,吃饭时点菜都点了三四个,你怎么好意思只点一个菜呢?

  最大的问题不是我们这个群体的习惯差,而是社会现在已经默认了这样的习惯。比如浪费食物的现象,家里老一辈的人都生活在物质比较缺乏的年代,所以担心我们现在吃东西吃不饱,原本煮三个菜就已经够吃了,现在却煮四五个菜,那么在家里就养成了剩饭的习惯,到了外面怎么能马上改掉呢?社会默认了这样的行为,你要么成为里面的一分子,要么就站起来反对,而站起来反对是会面临着很大的压力的,就像不可能指出女友半夜跟你发短信是错误的,道理是一样的。

  I:我想谈谈对于“浪费”这个问题的看法。物质生活变得越来越好,现在很多的浪费都是因为缺乏一种羞耻心。不得不承认,我大一上学期的时候也浪费,而且浪费很多,因为我不习惯。在家的时候,父母会做很多饭,吃完总有剩,刚来大学的时候,看到食堂有那么多窗口那么多菜,想这个尝尝那个也尝尝,于是就打了很多饭菜,可是肚子很饱根本吃不下,于是浪费掉了。刚开始觉得这没什么,但是后来寒假回家,听说父母伙食都不怎么好,因为自己不在家,他们就不舍得做那么好的菜了。这之后我就渐渐有了转变,我想吃很多菜,但是又吃不下,怎么办呢?于是我就想到了一个解决方式,那就是拼饭,我们两个同学,各自点两个都喜欢吃的菜,然后拼一起,既可以吃各种样式的菜,又不会浪费。

  2. 聚餐文化

  I:经济与管理学院,大三,男生,22岁

  T:尚重生教授

  I:聚餐可以使同学们更好地认识,但是聚餐又很劳民伤财。首先要选一个好地方,其次要说服大家都参加,现在很多人拒绝聚餐,所以组织一次聚餐要好说歹说才能有人气。我经常当聚会的策划人,我喜欢想点子,我发现以前聚餐的方式和地点都雷同,因为没意思,所以有的人会推脱。今年寒假,我就将大家都召集到长沙的XX山,我们一边登山一边互相交流,用送书籍取代唱K,用体育活动取代半夜无聊地喊街,我觉得我的方式很亲切。在学校周围我也试图找一个地方,价格适中,环境比较好,适合三四个比较玩得来的同学一起去,比较舒适地谈谈心,但是找了半年多,没找到这样一个地方,小饭馆环境比较嘈杂、饭菜质量差,高档酒店消费不起,我感觉这可能是校园文化的某种缺失。

  T:看来聚餐也需要一个适当的地方。现在大学生聚餐频率太高,你们在经济上吃得消吗?

  I:人多力量大,我们一般是AA制,或者某个人请客。聚餐的理由很多,社团忙完了一个活动,大家会出去刷夜庆祝;有人生日,大家出去宰他一顿;有些社团的外联做得好,或者社团本身的声誉大,那消费的餐厅会主动给他们免单,条件是他们在学校写新闻稿或做传单帮他们宣传。现在学校周边面向学生的娱乐场所已经形成产业了,硬件很完备。

  T:80后连“刷夜”这个词都没有,90后太丰富了。你们大学生寝室要聚餐,班级要聚餐,节日要聚餐,大型活动要聚餐,聚餐多了你们觉得有没有意义啊?

  I:聚餐也是有选择的,感情紧密的人一起吃饭谈心,大家一起回忆过去、聊一些现在、展望一下未来,这样的聚会每个人都很乐意去;但是集体性的刷夜一般很无聊也很伤身。不过现在大学生的聚餐也变成了应酬文化,甚至社会上的酒桌文化也濡染我们了,在饭桌上交杯换盏、扩大人脉,是很多学生干部的拿手菜。从这一点来看,聚餐也是我们进入社会的提前演练,到了大学还不会喝酒的人,就会被嘲笑,比如我第一次面临喝与不喝的抉择,就是因为一个女生端酒给我,说“你干了,我随意”,这样的情况下你不得不喝。现在女生越来越厉害了,我就亲眼见过女同学拿酒对瓶吹。

  T:你们不错过聚餐或是不得不喝酒,是不是那样就不会得罪人了啊?

I:那就必须提到一个词了——“打酱油”。聚会多不代表你朋友多,很多人参加聚餐只是蹭饭或看戏,聚餐时“打酱油”的人也蛮多,特别是大一的同学,他们加了很多社团,集体中的人还不认识就要去参加接踵而至的聚餐。

  3. “晒”、“卖萌”和“秀”

  A:资源与环境学院,大一,男生,19岁

  T:尚重生教授

  T:你们的娱乐方式除了聚餐还有很多吧,比如“卖萌”?“卖萌”是什么情况啊?“卖萌”的人还敢在网上秀?

  A:这只是一种规则。比如男生们做一个很乖的表情自拍发到网上,或是把吃的食物,甚至残渣,拍了特写发给大家看。

  T:目的是什么?

  A:卖萌。

  T:就是为了卖萌而卖萌,那会有人看吗?有人评论吗?

  A:有啊,在人人或微博上一发就有很多人评论。“卖萌”只是一个代名词,也要区分来说的,有些人纯粹分享旅行或者心路历程,像我就比较喜欢徒步旅行,我每次徒步旅行会把相机带在身上,看到有一些美丽的风景或者是好玩的事,我就把它拍下来传到网上,一来作纪念,二来也让大家看看我现在读书的城市风景。有些人纯粹是为了“晒”,为了满足虚荣心,或者说是他们“个性”的另一种体现,他们想张扬自己的个性。这种体现我觉得是有点畸形的,因为有一些人感到自己不被关注,就通过这种方式引起别人的关注,这恰恰体现了他们内心的空虚。

  T:“晒”、“卖萌”、“秀”是有区别的,对吧?

  A:对,很大区别。“卖萌”其实有时候也是90后特有的一种交友方式。平时沟通的时候也可以卖萌,比如说有些女生说我好“忧桑啊”,这是“为什么咧”……这样的说话,好像能更好地与别人沟通,更好地调动别人与你说话的兴致。

  T:这是发嗲。

  A:卖萌文化来自日本漫画,人物造型很乖,“天然呆,自然萌”。经管学院有两个女生特别喜欢看漫画,她们经常通宵看,完全生活在漫画的世界,疯狂的动漫追求者还会投资买动漫的相关产品,比如人物模型,甚至在生活中穿动漫人物的服装,COSPLAY一把。

  4. 疯狂的节日

  A:资源与环境学院,大一,男生,19岁

  T:尚重生教授

  T:大家发明的光棍节、女生节等,这种大学生原创节日越来越多了。

  A:我们资环青协2012年11月11号搞了一个光棍节活动,光棍节的具体活动有摆点,制作一些卡片,男生女生都可以写,或者打电话给一个陌生的人,写下一些愿望,比如说“我要脱离光棍”、“我好寂寞”,然后把这些卡片集中起来,等到下个星期,让填写了卡片的同学再去摆点处抽一张卡片回来,就去联系写卡片的主人,算是一个牵线搭桥的方法。

  女生节时我在计算机学院那边,看到大横幅上面写着:“计科妹子人人爱”、“如果你遇到计院的妹纸,赶紧娶了吧”。测绘院在教学楼前挂了一些女生写的卡片,上面写着女生的愿望,男生去揭,就像揭皇榜一样,男生必须实现女生写的愿望;在3月7号的晚上,测绘某一个班的男生全部聚集在女生宿舍的楼下,开始喊口号,甚至有的男生当众表白了。3月7号的时候表白不丢脸,平时不能这样大张旗鼓,节日的时候就可以这么做了。

  T:那女生节晚上没被表白的女生岂不是很“忧桑”?(大笑)像“一二?九”、“九?一八”这样的纪念日有没有什么活动呢?

  A:这些节日大学生好像不怎么感兴趣,而且一般由官方举办这些节日的活动,大多都很无趣,我们大学生追捧的就是一些像光棍节、女生节、情人节等能“瞎闹”的节日,还有一些带有政治性的节日,像雷锋节等,也会有疯狂的恶搞。

  T:人是喜欢玩耍的动物,没有娱乐就没有生活,事实上少了娱乐人也活不下去。大学生在生活中娱乐,在娱乐中学会生活,这本来是大学生活和大学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在总体上,当代大学生的消费、娱乐、交往、刷夜、打游戏、卖萌、秀生活等并没多大的错。问题的关键是,消费、娱乐并非大学生活的主旋律,玩物难道不会丧志吗?客观上,处在成长期的大学生,他们果真能正确把握学业和娱乐的关系吗?果真能够做到自我克制、娱乐有度吗?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不信他们能始终正确对待这些事情。

编辑:杨永青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