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要闻播报

紫金山峰会上两岸重量级企业领袖专家学者高端对话

2012-09-20 10:16     来源:南京日报     编辑:王思羽

黄孟复

吴敬琏

林毅夫

许胜雄

王志刚

  龙虎网讯 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尚未结束、欧债危机仍在持续、世界发达经济体复苏步履维艰——今年以来全球宏观经济中一系列不确定因素使海峡两岸企业面临共同课题:如何应对共同挑战,开辟发展新局?昨天举行的2012海峡两岸企业家紫金山峰会上,来自两岸的众多重量级企业领袖、专家学者就两岸经贸交流合作一系列深层次问题展开高端对话。加强“世界经济调整中的两岸企业合作”,加快实现“从ECFA到两岸共同市场”成为与会者的共识。

  中国经济还能保持20年以上的高速增长

  黄孟复(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主席):中国经济还能在7-8%的增长速度上维持20年,甚至30年。原因有三。第一,纵深的战略腹地能让大陆有一个阶梯性的产业转移过程,这是中国大陆的经济优势,它能为我们赢得一个经济结构调整的间歇期。目前,东部正在经历着转型升级“阵痛”,而中西部仍然保持着较高的发展速度。第二,欧美、日本等国刺激经济的手段基本已经用到了极致,但中国的经济调整政策还留有余地。第三,城镇化的优势还没有发挥出来。一般国家的城镇化率应该在75%左右,但中国大陆的城镇化率只有50%。增加25%的城镇化水平就意味着中国大陆还有3亿多的农民要进城当居民,其中蕴含着巨大的市场和商机。

  中国大陆的创新潜力也正在发挥后发优势,现在大陆有5000多万的科技人才,每年都有600多万大学生加入到科技队伍当中。去年大陆研发费用的投入已经接近8000亿元,且每年的增长速度非常快。现在,许多企业也更加注重发明专利的申请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当然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必须建立在市场化改革的基础上。实践证明,中国改革开放的道路是正确的,中国不走回头路,改革开放中出现的问题必须在进一步的改革开放中才能得到解决。

  在两岸共同市场中整合产业资源形成中华品牌

  吴敬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历史上的每一次金融危机,接踵而来的就会是一次新的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企业目前处在一个蓄势待发的状态下,他们积累了大量的资金,而宏观经济上的困难让他们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有较大顾虑,针对技术创新以及成本降低的竞争会加剧,这样会对两岸企业形成很大的压力。在国际竞争加剧的挑战下,两岸的企业只有在共同市场的基础上做产业整合,才能应对这个挑战,重新造就中华经济的辉煌。

  两岸合作的基础是优势互补。台湾方面的优势是资本雄厚、掌握高技术的能力较强、管理先进;大陆方面的优势是劳动力成本低廉、土地较为宽裕、市场广大。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建立了过去的两岸合作模式,即台资企业在大陆投资,凭借大陆的低价劳动力设厂为欧美企业代工,大陆在土地批租、水电能源介质供应、税收减免、市场准入等方面给予台资企业方便和优惠。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大陆方面形成了一些新的优势,其中,高技术以及资本的大量积累最为突出,在现在的格局之下,需要通过两岸企业的资源整合形成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华产业、品牌、世界级企业,努力建设包括资本市场、人才市场、技术市场在内的共同市场,而不仅是一个货物和服务贸易的市场。

  2030年两岸经济规模可能占到全球四分之一

  林毅夫(世界银行前副行长、北京大学教授):大陆此轮经济增速放缓源于欧美经济复苏乏力和上一轮基础设施建设收尾,受到外需减少和投资放缓的双重影响。但未来大陆政府有诸多有利因素可以利用,大陆经济完全有能力在未来三至五年保持8%的增长。大陆作为一个中等发达经济体,产业升级空间、城市化空间都非常大;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社会保障工程等项目投资回报率也非常高;政府良好的财政状况也为反周期的积极财政政策提供了有利条件;加上民间高储蓄率和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都为新一轮的宏观调控提供了足够的资源和有利的环境。

  其次,在知识经济时代,技术创新、产业升级能不能成功,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能否掌握新技术、新产品的标准设定权。在这一点上,大的经济体有很大优势。新产品第一批产量越大,产品成本就越低,接受程度就越高,标准也越容易成为世界标准。如果大陆能充分发掘增长潜力,到2020年时,经济总体规模会跟美国相当;到2030年,会比美国大一倍。两岸经济如果能够走向共同体,到2030年,总的经济规模可以达到世界经济总量的25%,与欧美竞争的优势也就会充分体现出来。

  大陆的发展力+台湾的传承力=大中华的影响力

  许胜雄(台湾工业总会理事长):两岸虽然有发展上的差异,但中华民族的和谐文化依旧是两岸共同追求的目标。我归纳台湾的优势有“四化”,即:视野国际化、人才优质化、经营效率化、研发专业化。中国大陆有“四力”,即:策略前瞻力、高效执行力、品牌发展力、内需市场力,所以两岸的经贸互补、互利会是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支架。而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已经成为两岸宏观经济政策的共同交集。过去以成本代工制造的经营模式已经过时了,以价值、文化、品牌为导向的发展模式应该是大家努力的方向。在两岸经贸整合的时候,中华元素+全球的思维=未来的趋势,大陆的发展力+台湾的传承力=大中华的影响力,经营的硬实力+管理的软实力=企业的永续力,这三个公式应该可以让两岸企业迈向世界级。

  两岸联合在一起,就能“遨游”全世界

  王志刚(台北世界贸易中心董事长):2009年9月,我们在南京举办了第一次台湾名品交易会,吸引了27万人,创造了7.7亿美元的销售业绩,此后,大陆24个省、市、自治区,相继邀请我们前去办展,到现在已成功举办了18场展会。之所以受到大陆如此欢迎,是因为完全吻合大陆扩大内需的政策目标,同时也给台湾企业特别是给中小企业带来很大商机。同时,借助南京台湾名品交易会这一契机,两岸的普通民众能够相互认识、增进了解。

  世界经济论坛(WEF)最近公布的世界竞争力调查显示,比较台湾和大陆,台湾的优势在于创新,大陆的优势在于效率。效率加创新,其利可断金。大陆申请专利商标的数目在全世界排名第一,在技术方面又宽又广,台湾又密又深。两岸不论是在服务业、农业、高新科技还是新能源等领域,可以合作的空间是无限的。两岸企业共同生产,共同分享技术,共同建立品牌,彼此联合在一起,就能遨游全世界。

延伸阅读

订阅新闻】 

责编信箱:tsfwzx@taiw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