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人物

陈永俊:我搭台员工演戏

2009-06-09 16:22     来源:厦门网     编辑:张方翼

 
  陈永俊:我搭台员工演戏

  在员工看来,老板应该很凶,应该要管,其实这是感觉的问题。所谓的老板,就是给你一个平台让你演戏,老板最大的责任就在这里。

  人物名片:

  陈永俊,厦门陈经理的店总经理

  兴趣爱好:

  古董鉴赏,海钓

  创业心得:

  老板就是搭戏台的人,你们演戏,我给你一个平台让你演。

  提及在厦门经商的金胞,大多数人潜意识会把房产投资与其挂上钩———金门乡亲在厦门购置的住宅、商铺已经超过了7000套。但是,除了房地产投资行业,目前还在厦门岛内发展的金胞却是屈指可数。“另辟蹊径之一人”的陈永俊则是其中一个,且来听听陈经理的经商之道。

  金胞经商,先到台湾磨炼

  陈永俊在厦门开的店叫“陈经理的店”,这是一家主营欧式风格用品的家居饰品店,在厦门业界内可说是个中翘楚,是很多家庭主妇闲时必逛之地。首饰盒、茶叶枕、木挂钟、电话机及各式各样的手绘家具,几乎你能想到的家居饰品都能在店里找到,真是琳琅满目。从2000年正式进驻至今,陈经理的店目前已是“1+4”的规模———即1家总店和4家分店,每家店的生意都相当不错。

  面对这越来越红火的经营状况,陈永俊一语中的地说,“到厦门来经商的金胞,自己买房投资的不算,基本上没几个人了。而能存活下来的,都有在台湾磨炼过的经验。金门是个小地方,许多经验在大陆这边可能没办法用得上,所以非得从台湾那边过来,目前留在厦门经商的金胞,背景大部分都是这样的。”

  在陈永俊看来,现在留在金门的,要么是农民,不然就是公务员,他们的社会经验会比较单纯化,来大陆的话原则上也没办法生存,来的人很多,最终能做的就是买房出租,真正做生意的也没几个。

  当然,陈永俊也有在台湾磨炼过的经验,这或许也是他得以成功的关键因素。

  1985年,17岁的陈永俊在金门念完中专后,来到台中打工。由于从小就喜欢画画,他选择来到饰品店,凭借本身的兴趣和勤奋,从基层一步步做起,到了1997年,终于开了自己的第一家店———陈经理的店。这之后,2000年,陈永俊来到离家乡更近的厦门,就此扎下根,茁壮成长。

  认同闽南,做生意有干劲

  用陈永俊的话来说,当初来厦门,他是带着经验和资金来的,当然,还因为感觉太亲了。

  “我们金门籍的人,不愿意人家说我们是台湾的,我们更乐意人家说你是金门的。金门籍的跟泉州、同安、南安、漳州、厦门这一带的关系到目前为止还是相当密切的。比起台湾,在厦门我们反而更有归属感。”陈永俊说,虽然在台湾呆了将近20年,但他一直无法融入那个地方,因此,在2000年底得知2001年初“小三通”将开通时,他就迫不及待赶来了。

  说到厦门,陈永俊很有感情,因为小时候父亲跟他讲的最多的是厦门,而不是台湾。

  “在台湾经商的时候,他们跟我们说你们是金门人,当我们在厦门做生意的时候,很多人会认不出我们是哪里人,因为太接近。真正的台湾籍(在厦门)很容易认出来,而金门籍的认不出来,当时我们就是因为这层关系选择到厦门的。”

  陈永俊说在这边没有离乡背井的感觉,“生意在哪做都差不多,就是个人的心理因素,在这边会感觉这是自己的地方,认同感比较强烈,生意也就越做越有干劲。”

  老板搭台,让员工演好戏

  相较金门,陈永俊现在是把厦门当自己的家了,待在这里的时间比在金门多,当然,除了这里有这么多店要顾看以外,还有员工的工作状况也要他操心。

  “新来的员工我们在培训的时候要花很多的精力,比如说,有些理念他接触得不多,所以在就业的时候,对于敬业精神的了解和体会不深。”陈永俊认为,人才的问题是他在厦门经营时遇到的最大的问题。

  因此,经过了这么多年的摸索,陈永俊有自己的一套“招聘准则”,招聘时,他对员工最看中的一个是敏感度一个是耐性,敏感度就是是否热爱这份工作,对每一套饰品是否了解等等;耐性则是对工作的尊敬和尊重,而这应该是大陆就业者所欠缺的———关键是自己到底能够做多久、能否从中学到经验。

  从员工说到老板,陈永俊有自己的“老板之道”,“有时候新进来的员工会跟老员工说‘陈经理不会做老板’,在他们看来,老板应该很凶,应该要管。其实这是感觉的问题。我认为所谓的老板就是搭戏台的人,你们演戏,我给你一个平台让你演,老板最大的责任就在这里。”         

  陈永俊坦言,这种“人性化管理方式”在大陆实行起来自己会觉得很痛苦,“从台湾、金门来的投资者,光理念上就可以把本身的斗志和锐气打败,能坚持下来的话,有时候会觉得自己是很伟大的。”     

  讲究专业,责任在于传承

  陈经理的店是一个品牌。在同行中,“陈经理”比“陈永俊”更有知名度,而在陈永俊看来,“陈经理”代表着专业能力,这能力是20多年来一步一步地积累起来的。

  做生意除了专业,陈永俊更重视的还是传承,“生意做久了,最大的责任在于传承。到最后,最厉害的,就是说你到底传承了多少人,到底培养了多少人手。大陆市场这么大,如果哪天在(家居饰品)这个市场有1/3是我的高徒,那你想想看这个是多么的伟大!”

  至于传承什么,他认为一个是经营理念,一个是经营之道。“在商言商,商有商道,大陆做生意的,有很多是半路出家的,感觉哪个行业好,就从事哪个行业。可是毕竟是不够专业,如果我们有员工要自己去发展的话,我们会帮忙评估,以减少失败率。” 

  “可能有的人会对此感到不解,但对于爱狗人士来说,我们并不把狗仅仅当作宠物,而是当成朋友一样对待。”因此,宠物餐厅大受欢迎,渐渐发展到成为台湾规模最大的宠物餐厅。

  最初之所以开宠物餐厅,胡雅雯说,也是因为喜欢狗,无意中开起了宠物餐厅,并在无意间将餐厅经营成台湾最好的。

  原来,胡雅雯最早到加拿大留学,学的是医学预备科,因为爱狗的她最初的梦想就是当个兽医。不过,因为后来家里出现了变故,她只能放弃了加拿大的学业。回到台湾以后,她又考上了台湾的大学,不过此时学的是建筑,之后还到美国纽约大学攻读了建筑设计学硕士。

  此后,因为兴趣,她还开了会场布置店与花店。

  为了与其他喜欢养狗的人交流,她就自己设计建立了个网站,同时,还和人家办了个餐厅作为大家一起交流的固定场所,结果却因此闯出了名气,“因为是学设计、建筑的,因此网站成了台湾最棒的宠物网站,餐厅则成了台湾规模最大的宠物餐厅。”

  情

  为母亲和狗狗“浪迹天涯”

  事实上,胡雅雯家中也是做餐饮业的:妈妈做得一手台湾传统美食,哥哥在台湾开了十几家的美食店。而妈妈一直有个心愿,就是到大陆来发展餐饮业。2007年底,胡雅雯的宠物餐厅所在的别墅区发生了点意外,最钟爱的狗狗也因意外丧生了。难抑悲伤的她,想换个环境重新生活。于是,她想到了帮妈妈完成心愿,便放弃了台湾已具规模的宠物餐厅,和妈妈携手来到了厦门。

  刚到厦门的时候,她觉得厦门太文,与上海等城市相比,活力不够。而且在更靠近北方一点的上海,狗狗的皮毛会更加漂亮。不过,经过短短几个月时间后,她发现厦门的变化非常大,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于是她们便决定落足厦门,开创餐饮事业。

  为了和妈妈一起来厦门创业,她可是费了很大力气。胡雅雯说,母子俩无依无靠地来到厦门创业,遇到了不少波折。“那阵子很消极,几乎都想放弃,好几天我都不敢回去见像我亲人一样的狗狗。”所幸,现在店已顺利开张,生意也日渐红火。

  “厦门是开不起宠物餐厅的,因为这里还没有那种氛围。”胡雅雯解释说,厦门虽然也有爱狗人士,但目前还没有达到像台湾那样的水平,比如宠物医院等,设备都远远赶不上台湾。由于她会做西餐,而妈妈擅长台湾小吃,于是她们“中西合璧”,开创自己的特色店。

  乐意在厦门做狗的事业

  如今,胡雅雯与妈妈自创品牌的美食店已经正常营业了,而且因为好吃、有特色等原因,来吃过的客人都赞不绝口,很多人还纷纷提出想加盟。

  “未来,希望在厦门开一些宠物生活超市、宠物医院等,把台湾一些先进的宠物医疗设备引进来。”胡雅雯表示,等现在的店在厦门站稳了脚步,她还是想做与狗狗相关的周边产品,让厦门的宠物也能受到高一等的待遇。现在,给狗狗接生、打针等,能医的她都自己来做。

  “要做就要做到最好”,胡雅雯说,自己是个很乐观、积极向上的人,凡事都往好的方面想,虽然到大陆来遇到许多挫折,母亲甚至因为心疼,一度想让她离开大陆,到美国去,可是她还是执着地坚持了下来,“越挫越强,坚毅得就像狗一样。”

  但就是这样一个很特别的女孩,胡雅雯感情上却充满波折,至今仍待字闺中。据她介绍,她不买名牌,甚至化妆等也都是母亲教她的。相比之下,只有狗狗能让她觉得有追求,她甚至愿意与狗狗永远在一起。

  记者问:“有没考虑嫁在厦门?”

  “有机会的话,我也是愿意的啦!”胡雅雯笑着说,如果遇到了喜欢的人,是乐意在厦门成家的,因为她觉得在台湾、在厦门都一样。

  现在,她家的30多只狗狗组成了“狗狗兵团”,因为别人都建议她让这些可爱的狗狗到众人面前表演,不然就太可惜了。于是,她便将狗狗组成了表演团,不久之后,说不定就有机会在厦门看到胡雅雯和她的狗狗们的表演了。

延伸阅读

订阅新闻】 

责编信箱:tsfwzx@taiw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