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其仁:食品涨价并非通货膨胀主因
食品涨价只是结果。通货膨胀的根源还是央行“货币发行太多”
7月9日,在“《中国改革30年》新书发布暨2008经济问题点评会”上,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周其仁指出,当前中国通货膨胀的根源在于央行货币投放太多,而不在于猪肉、粮食等个别商品的涨价。
周其仁认为,所谓“通货膨胀”,是指物价总水平的上涨,不是指个别商品价格的变动。“通货”是指流通中的货币,“它不能指任何一种货物,既不指猪,也不指粮”。自2007年以来,国内物价总水平涨幅已达7%-8%,这不能理解为食品涨价造成通货膨胀。
进入2008年,通货膨胀成为中国经济的首要问题。周其仁认为,对当前的通货膨胀,多数人看到的只是物价上涨,比如猪肉涨价、油价上涨等,这只是通货膨胀的表征。而要分析通货膨胀的成因,根源还是央行“货币发行太多了”。
周其仁认为,通货膨胀永远是一个货币现象,流通中的“票子多了,一定会引起物价总水平的上涨。”因此“不要从个别商品上找原因。你去找猪,猪说因为饲料上涨了;你去找饲料,饲料说化肥贵呀;你去找化肥,化肥说石油贵了、人工贵了;你去找石油,就有人说是中国进口石油太多了。这不是好的思维方法。”
周其仁认为,一些官员认为“物价上涨主要是食品上涨”,这不是事实。因为近年来用于生产食品的生产资料,比如化肥、柴油、农药等涨价更多。因此不能认为是食品价格上涨导致通货膨胀。相反,食品涨价只是通货膨胀的结果。
以2007年6月后的猪肉价格为例,周其仁认为,猪蓝耳病只是涨价的触发因素,并非根本原因。如果没有货币的增多,猪肉不可能和粮、油、奶等一起涨价。如果流通中的货币量不变,猪肉涨价,一定会有其他商品的降价。但现实是“肉价涨、粮价涨、油价涨、奶价涨,人工成本涨”,这只能用在货币发行偏多来解释。
查阅近年来央行货币发行的记录,货币投放增速一直高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速。“多年前货币当局就说,要把货币增长率控制在16%。但到目前为止,没有一年做到。据2008年的6月的统计,当月的货币增长率是18%。”周其仁指出。
在周其仁看来,由于中国的汇率改革滞后,央行不得不发行更多的人民币。这造成中国整体上货币投放太多。流通中的货币泛滥,才是酿成通货膨胀的根源。但上述问题在2007年前数年就一直存在,并非是2007年后才有通货膨胀。
多发货币对政府和公众都具有诱惑力。“票子一多,公司就赚钱,账面就好看。账面好看,投资价值就提高,投资者就会认为是自己本事大。同时,货币偏多,最终就是税收多,政府也有面子,最终感觉就是发展很快。因此,通货膨胀早期可谓皆大欢喜,不容易引起警惕。”周其仁如此分析。
但是,货币投放过多,在总供给没有明显增加的情势下,必然会带来物价总水平的上涨。这就是公众感到的“通货膨胀”。随之而来的物价高涨、资产泡沫、弱势群体受损等诸多问题,却危及整个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周其仁认为,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必须在货币发行上自我约束,控制滥发货币带来的短暂快感,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出发,控制货币发行的增速,使其与实体经济的增长相适应,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通货膨胀,中国也不能例外。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