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开发区冲击国家级园区 要做台资密集区
科学发展从来就是力量的象征,他为开发区带来前进动力,成就经济实力,并提供着源源不绝的潜力。作为国家级开发区申报的主战场之一,泉州开发区清濛园区如今开始为新梦想铺垫道路。
2009年开春,一个名为“老园区、新发展”的提档升级规划正徐徐展开,其牵头者是全国十大规划师之一沈青。未来,园区里的每一个参与者都有可能成为发展的造梦人。
在经济寒冬里,这一谋划长远的规划,不仅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体现,更传递出发展的信心和温暖的信号。
动力:创新之路引领发展
即便是在危机四伏的国际金融危机中,科学发展依然展示了其蓬勃的生命力。
在刚刚落幕的国际竹纤维开发与应用研讨会上,由130名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组成的“国际竹纤维研究院”将“绣球”抛向福建宏远集团。宏远不仅成为研究院全球两个秘书处之一,还将与顶尖高校对接,斥资1.7亿元打造国际竹纤维示范性生产线,并在2—3年内成为世界最大的竹纤维生产基地。
对接国际,刷新纪录,宏远在创新路上的大手笔,不过是泉州开发区践行科学发展观的一小片风景。
十三年前,从开发区传出第一声机器轰鸣开始,科学发展便始终是一台巨大的引擎,推动着开发区每一个富有创造力的细节。
如今,人们穿的西服、西裤,吃的调味品,建筑中的制砖机,头顶上的卫星接收器的国标行标,都离不开开发区企业的参与。汽车基地、安记食品更是站在行业的制高点,成为产品目录的制作者。国家级纺织检测中心福建分中心、食品生物行业技术开发中心、泉州纺织服装企业ASP服务平台,材料、电控部件,以及整机、纳米抗菌运动鞋、功能性纺织品、高档服装等一批公用性研发机构,都已成为企业壮大的推手。2008年,开发区在没有新增土地的情况下,净增了3亿元的财政收入,单位面积产出达到230万元/亩,利税达到15万元/亩。这便是创新动力的经典体现。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