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图片

“家电下乡”政策让大陆台商绝处逢生

2009-03-11 15:44     来源:上海侨报     编辑:张方翼

  对声宝集团董事长陈盛泉来说,2月是个奇妙的月份。在此之前,这家台湾老字号家电生产厂商在天津的生产线实际已濒临停滞,工人亦被遣散。但2月伊始,陈盛泉原本闲散的工作节奏突然被来自大陆农村雪片般的急单打乱。70000台冰箱!欣喜也好,诧异也罢--至少,工厂不用打烊,工人可以回来干活了。

  "过山车"般的剧变源于今年2月起大陆开始逐步落实的政策--家电下乡。

  家电下乡救了台商"性命"

  所谓"家电下乡",就是大陆农民在指定的销售网点购买指定规格和型号的家电产品,国家财政给予农民消费者销售价格13%的资金补贴。这一政策早在2007年便在局部省份试点,去年年末开始招投标。今年2月1日起全面实施。事实上,这一政策并非仅仅面向台商,但声宝家电的起死回生,无意间让大陆电子产业的台商看到了一条明路。

  "台湾的电子企业长期依赖出口,其中绝大部分出口到欧美国家。"台北大学教授郑又平表示,"中国大陆的内销,其实一直不是台湾电子业或者消费性电子商品的主力市场。"然而,经济危机降临后,产业格局立刻重新洗牌。长期以欧美为主要销售地的台湾电子产业陷入"断奶"危机。

  作为全球第四大液晶面板制造商,台湾奇美电子去年第四季度净损314亿新台币,创下台湾历史上第三高的单季度亏损纪录。正当业界忧心忡忡,掐算着电子行业的"雷曼"何时倒下之际,奇迹发生了。2009年1月,奇美抢到大陆某"下乡"中标电视生产商一份为期4年的液晶面板订单。 

  "根据我们的估算,'家电下乡'能为奇美增加700万块到1000万块电视液晶面板的市场销量。"奇美电子电视面板事业总处长陈立宜一脸喜气地表示。

  更有一名在上海投资的台湾电子产业者信心爆棚:"2009年,不愁吃穿!"

  统计显示,"家电下乡"政策全面实施仅仅一个月,大陆康佳、海信、TCL等九家主要电视生产商对台湾电子配件的采购额已上升了59%。好一场及时雨。

  台商积极抢商机自救

  "去年年中,我们就开始准备相关的产品了。"台湾最大的液晶显示器制造商,友达光电电视事业部总经理柯富仁坦言。

  此外,针对"把滞销货卖给农民"的质疑,柯富仁在央视录制节目时,一度"忘记"评论员身份,卖力地向农民表白;"我们用的是真正的电视面板的广视角的屏,在画质跟视角上面,绝对不打折!"

  事实上,大陆厂家之所以愿意让台商搭上"家电下乡"的顺风车,也是看中了台湾电子产品相对较高的质量与相对低廉的成本。目前,第二轮"下乡"招投标已经开始,台湾岛内"加油"声四起。台湾拓扑产业研究所在报告中鼓励称,向来以"高科技"为骄傲的台湾电子产业,实力雄厚,"得标机会非常大"。

  "大陆农村的家电普及程度落后城市20年,平均拥有电视机数量约为城市的2/3,洗衣机和手机不超过一半,冰箱更只有1/4。只要普及率再提高1个百分点,2亿多户农村家庭就可以增加200多万台的家电需求。"一名台湾分析人士认为,大陆农村家电市场潜力巨大,未来商家必争。

  确实如此。就连巨无霸鸿海集团也不得不放下身段,向低端用户示好。近日,鸿海公开表示,旗下富士康将大举进军"山寨"市场,替大陆诸家厂商代工"山寨"上网本主板。

  帮助大陆解决就业问题

  "家电下乡"伊始,郑又平便给予很高的评价:"这一定是个双赢的局面。"

  对大陆方面而言,更多地在于台湾电子厂商起死回生提供了众多就业岗位。据悉,"家电下乡"后,友达与奇美两位大户在大陆的模块厂竟然一时间面临人力缺乏的困难。华硕、富士康均急电员工,结束"卧槽"状态,马上上班。

  在昆山,另一家大型电器制造厂商台湾仁宝的员工被告知,必须自3月起开始缩减或是取消无薪假天数,并逆市招募超过1万名作业员。即便如此,人力资源空缺依然存在,公司已将两班制改为三班制,部分车间接近满载。

  "家电下乡"也让其他行业的台商闻风而动。大润发将今年战略规划定为"深入农村元年",把人口数在100万左右的乡镇,列为积极"插旗"开店的"四级城市"。

延伸阅读

订阅新闻】 

责编信箱:tsfwzx@taiwan.cn